客户网上“点菜” 基地按需配送医学硕士回乡创业,用物联网技术“管控”大棚菜种植
[摘要]医学硕士回乡创业,用物联网技术“管控”大棚菜种植
■ 本报记者 张倩 通讯员 陈波
位于霍山县黑石渡镇的柳树店村依山傍水、气候宜人,霍山安绿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百亩蔬菜基地,就坐落在这群山环抱的小山村里。 85后医学硕士秦先屈是这个公司的负责人。两年前,他放弃在北京某医院的工作机会,辞职回乡与两位高中同学一起,搭起大棚种上了蔬菜,并用上物联网,来保障蔬菜品质。如今,在创业之路秦先屈已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辞职回乡搞农业
2013年3月,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毕业的秦先屈辞职回到老家霍山,与杨镇、程胜等几位高中同学一起,集资160万元,在黑石渡镇柳树店村流转了100余亩地,建了40个大棚,创办了霍山安绿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安全、绿色、田园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所以我们公司就取名安绿园。 ”秦先屈说,最好吃的、最健康的蔬菜永远是遵循自然规律种植的时令蔬菜,所以他们只种植时令蔬菜,不种反季节蔬菜。 “如果不尊重蔬菜自然生长周期,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还谈什么绿色食品呢? ”
家乡政府对秦先屈的想法很支持,镇里、村里都出面帮他们协调土地流转。霍山县也给予政策支持,连片基地、土壤改良和物联网补贴等各项奖补加在一起,共有20多万元。从公司初建开始,秦先屈他们就一门心思扑在了这块基地上……医药专业的秦先屈、水电专业的程胜、设计专业的杨镇渐渐学会了选地、选种、田管、营销。他们拒绝除草剂、杀虫剂,就整天趴在地里手工除草,逐个大棚进行生态防虫。 “没想到这几个大学生比我们还能吃苦。 ”前来基地帮忙的村民说。
种菜用上物联网
走进蔬菜大棚,记者看到的是芹菜、黄瓜、辣椒、茄子等时令蔬菜。在大棚入口正上方,一个摄像头缓缓地左右摇摆着,再仔细查看,几根探针插在绿油油的菜地里。原来这些大棚里都用上了物联网技术。
“传统农业浇水、施肥、防病除虫,农民全凭经验,难免大而化之。可是运用物联网后,做这些事情都变得精准多了。物联网建设初期投入较大,但综合效益好。 ”秦先屈打开大棚里的仪器盒逐一向我们介绍:视频监视器、土壤传感器、空气传感器、光线传感器,一系列设备将土壤酸碱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等数据收集起来,通过网络传送到县农技部门,再由农技专家分析,给出指导意见。
“比如说利用这个温湿度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大棚里的温湿度,方面我们进行调节。 ”说话间,秦先屈把大棚顶层的棚膜掀开了一条缝,原来是棚内的温度有些高。
“我们致力于让每一位消费者都能亲眼看到每一棵蔬菜的生长。 ”分管数据处理的杨镇指着电脑上的实时监控说。 “我们所出售的所有产品,都有一个唯一的二维码,客户可通过手机扫描,查看这种菜是哪块地种的,生长时长是多少。这里出产的每一样产品都是安全、绿色、可追溯的。 ”
蔬菜直供“私人定制”
2014年3月,项目落地才短短一年的时间,原本不被家人看好的秦先屈他们终于在自己菜园子里干出了成绩,这一年利润就达到30多万元。“起初我们与合肥同庆楼、食为先等大酒店签订合同,每天配送几百斤新鲜蔬菜,但由于我们刚在起步阶段,技术不成熟,实在无法保证产量,就终止了合同。现在仅为上海、合肥、广州等地的客户进行‘私人定制\’。 ”陈胜说,目前已有200多单“私人定制”合同,每户每月预付500元,每周由他们配送两次时令蔬菜。蔬菜品种既可以自己选择,也可以由他们搭配,确保每户每月能收到蔬菜40斤以上。
在秦先屈的手机上,记者还看到一款手机App应用,每位在他那定制蔬菜的客户只要安装了这个客户端,就能随时随地视频监控大棚内蔬菜的种植情况,还可直接在网上 “点菜”,他们再按“菜单”分别配送。
“这里堆的是准备做底肥的塘泥,原来我们用的是鸡粪,但因禽类的消化道较短,对重金属的吸收过滤不充分,鸡粪暂时就不用了。明年我们准备自己养50头当地的黑毛猪,用沼液做有机肥料更安全。大棚之间的空地,我们种的是油菜。那边是新挖的10亩鱼塘,塘里除了养鱼,还种有茭白等水生蔬菜,这里将形成‘猪—沼—鱼—菜\’的立体循环微田园样本,再复制到周边,以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带动周边农户一起种有机菜,赚生态钱。 ”谈到未来的蓝图,秦先屈一改读书人的腼腆。
新闻推荐
本报讯 6月3日,霍山县中小企业转贷服务中心成立暨 “转贷通”项目合作协议签约会召开。会上,霍山农商银行与续贷银行、县金融服务中小企业转贷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签订三方合作协议。作为具体承...
霍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霍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