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社”创始人台静农 和他的师友们

合肥晚报 2021-10-12 00:34 大字

○台静农(右二)与张大千(左一)、庄严(左二)等友人在一起

○台静农在书斋

○“未名社”成员,左四为台静农

○台静农书法

他是安徽省霍邱人,他是著名文学社团“未名社”创始人之一;他是“乡土文学”的杰出代表,又以书法享誉海内外……而在他的人生历程中,又以与陈独秀、鲁迅等人的交往被人们所称道。

“乡土文学”的杰出代表

翻开20世纪中国文学史册,文、字俱佳的作家不乏其人,但又以书法蔚然自成一家的却并不多见。而1902年出生于安徽省霍邱县的台静农,却初以小说成为“乡土文学”杰出代表,后又以书法享誉海内外,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据史料记载,台静农在读中学时,就曾创办刊物《新淮潮》,著文抒发“立定脚跟撑世界,放开斗胆吸文明”的志愿。1922年9月,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感召,年仅20岁的台静农考取了北京大学研究所旁听生,两年后转为研究生。1925年8月,在鲁迅指导下,他与韦素园、李霁野、曹靖华等组织了著名的新文学社团“未名社”。“未名社”存在时间约有七年半之久,曾出版“未名丛刊”18种,“未名新集”6种,以及不列丛书名2种,是五四时期最重要的文学社团之一。这期间,台静农致力于白话小说、散文和新诗的创作,短篇小说集《地之子》、《建塔者》确立了他的文学史地位。鲁迅后来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他是入选作品最多的两位作家之一。

1927年8月,台静农出任北京中法大学服尔德学院(即文学院)中国文学系讲师,从此开始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杏坛生涯。此后,他辗转南北,先后执教辅仁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厦门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中文系,直至抗战爆发。据史料记载,与当时其他一些新文学作家不同,台静农不仅较早沉潜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和研究,而且对书法、篆刻和国画等传统艺术也都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

抗日战争爆发后,台静农于1938年秋任职国立编译馆,1942年10月受聘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国文系教授。在此期间,台静农除了教学和撰写文史考证随笔,在书艺画艺上也有长足的进步。抗战胜利后,台静农于1946年10月自上海渡海抵达台北,后在台湾大学任教。台静农一生著名颇丰,有书艺论文集《静农书艺集》、散文集《龙坡杂文》及学术论文集《静农论文集》等,其作品被认为“论断创新,精微独到,于传承文化,功不可没”。

与鲁迅的深情交往

在台静农交往的友人中,鲁迅应该是最值得一提的。据记载,鲁迅写给台静农的信件达44封之多,可见彼此的关系之深。

台静农与鲁迅最初相识,应该是在1925年。作为鲁迅的学生,台静农是个非激进式的人物,他的憨厚、老诚以及对艺术的敏感,给鲁迅留下的印象甚好。而他与鲁迅最早的交往,主要集中在文学创作方面,台静农早期作品都受到鲁迅的影响,有不少模仿的痕迹。那些关于乡村生活的描述,有《呐喊》的诸多形影,主旨亦含有对乡土的思考,泥土气弥漫在字里行间。

上世纪30年代后,台静农的兴趣转到古文化研究之中。而当台静农知道鲁迅正在收集汉代造像时,便为之搜求了许多。仅1936年6月1日就给鲁迅寄去的汉代造像18幅,均为难得的佳品。从鲁迅留下的文字看,台静农给他带来的喜悦自不用说。1936年的10月,当台静农得知鲁迅因病去世的消息后,他非常难过。在致许广平的信里说,“豫师去世,惊骇万状……山颓木坏,世界失此导师,不仅师门之恸也。”他还随信寄去三百大洋作为奠仪之资,这在当时是少见的。

晚年的台静农,文字不多,书画创作占去许多精力。他的书法,笔触遒劲,士大夫的迂腐气是没有的,好似精神的腾跃之姿,笔墨间还是有着鲁迅豪放的调子。特别是他与友人的通信,关于汉代、六朝的描述文章,以及阐释出土文献的文字,隐约都能感到鲁迅的“影子”,似乎延伸着五四时期的个性。比如他谈汉代文学,语气就从鲁迅那里来,连看法也是相近的。

“忘年交”的朋友陈独秀

除了鲁迅,台静农还有位“忘年交”的朋友——大他23岁的陈独秀。两人曾交往甚密,也有大量书信来往。

据史料记载,台静农和陈独秀的交往,是从抗战时期台静农任四川白沙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教授时开始的。台静农曾这样说,在北京大学求学时,自己是“小不点”,对陈独秀只闻其名未见其人,但读他作品最多,是自己新思想、新文化的启迪者之一,是自己十分敬慕的导师。的确,1922年台静农到北京大学旁听时,就得益于李大钊、鲁迅等人的教诲,拜读了陈独秀的大量论著,更加增强了他的“立定脚跟撑世界”的意志。

台静农在《回忆陈独秀》的文章中,是这样描写他和陈独秀第一次见面的情景的:“江津是重庆上游一座沿江县城,仲甫(陈独秀字)先生驻足老友邓初家中,邓初也是我在齐鲁大学结识的好友……我到江津乘船,先到邓初家看望,仲老(台静农一直称呼陈独秀为仲老或先生)听说我要来邓初家,一直在等我。刚一到,邓初即高呼‘静农到了!’仲老立即迎上前来,伸手和我紧紧相握,虽未见过面,但就像老朋友一样……他一点架子也没有。从此,我们便成了忘年交的文友、诗友、字友。”

陈独秀和台静农相识后,就经常聚首。陈独秀每有诗作,必寄静农,每遇要事必和静农商量。因而书信往来频繁。这些书信大都是谈文史、文字学等有关学问和出版陈的著作事宜,也有许多是人生、社会、生活方面的琐谈。我们知道,陈独秀不但善书法,对书法研究也颇有见地。一次台静农请他对当时书法界很有造诣的沈尹默(曾任北大校长)先生的书法谈点看法,陈独秀很坦诚地说:“尹默字本来根底很深,非眼面朋友可及,然其字外无字,视三十年前无大异也,字品终在唐贤以下也,兄以为如何?”

台静农虽然一直是教中文的,但他又专修过国学,善书法、绘画,且为人正直,待人诚厚,因此被陈独秀视为知己。台静农后来回忆陈独秀第一次到他家的情形时,特地提到陈独秀专门为他和他父亲写了两副对联,“坐起忽惊诗在眼 醉归每见月沉楼”“行无愧怍心常坦 身处艰难气如虹”。

晚年的陈独秀在江津时,很想念故交。据史料记载,一次,台静农和老舍去看陈独秀,他极为高兴,相互倾谈彻夜。后陈独秀致台静农信中尚怀念此次聚会:“兄与老舍来此小聚即别,虽久谈,尚未尽兴……为怅……”并将其赠江津某友人诗作寄台静农:“竟夜惊秋雨,山居忆故人。干戈今满地,何处着孤身?久病心初静,论交老更肫。与君共日月,起坐待朝暾。”静诗中饱含着对友人的深切怀念。

陈独秀著述十分勤奋,他曾著有一部《小学识字教本》,就委托在编译馆兼职的台静农帮助出版。但由于当时的教育部长陈立夫以改书名为由作梗,而陈独秀又坚持“一个字也不能改”,因此未能出版。后台静农通过编译馆油印了五十册。由于该书学术价值极高,终于在上世纪90年代正式出版,学术界给予了很高评价。另外,晚年的陈独秀还想完成中国古代史与文字学两部著作,因此常请台静农在编译馆为其借参考资料,以便写作。不过后因体力逐渐不支,他的志愿终未实现。但陈独秀将其写的自传手稿亲自交给台静农保存,足见两人的情谊深厚。

□刘亦然 筱铖

新闻推荐

杀害游戏厅女营业员,卖肉摊贩12年后落网

9月13日下午,六安市公安局裕安分局发布消息称,该分局刑警大队近日成功破获12年前发生在辖区内的一起命案。办案民警在案件...

霍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霍邱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