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郯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破茧成蝶”

临沂日报 2016-06-13 19:37 大字

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的成功实施,郯城县打破了以前“一亩土地分八块,一家一户难种植”的经营模式,实现了土地零散化向规模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经过几年的发展,该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破茧成蝶”,先后涌现出了106个种粮大户、128个农民种植合作社、42个家庭农场,为农业转型注入了强劲动力。

种粮大户让抛荒地重现生机

近年来,郯城县众多年轻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经商,留守在家的大都是妇女和老人,土地收入寥寥无几,有些土地已近乎抛荒。每到农忙时节,如果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返乡耕种,往返一次需要三四百元的路费,算一算账,一亩地的纯收入还如不打几天工的收入。

如何破解“谁来种地”问题,促进农村留守群众实现增收?鼓励种粮大户承包留守人员家庭的农田,成为一条有效的路径。

6月7日,麦收时节,笔者在郯城街道见到了种粮大户杜启乐。据介绍,杜启乐耕种的600多亩土地是新庄、郭庄等几个村庄的土地,这些土地土质粘硬不易耕种,村民外出打工后,这些土地便无人愿意耕种了。5年前,通过土地流转,他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承包了这些土地,并贷款20多万元打了3口机井,修建了水渠,购置了旋耕机、播种机、收割机等大型机械。

“由于前几年土地不平整,水浇条件不好,再加上土地肥力不足,每亩地纯收入仅一二百元。最近几年,我改变了耕种模式,实行了良种良法,使用了小麦免耕懒汉种植新技术,产量有了大幅提高,亩收入也增加到四五百元。”他告诉笔者。

谈及今后的发展,杜启乐信心十足:“今后要改变单一粮食种植模式,拿出100亩土地试种有机葡萄、富硒黄金梨等效益高的经济作物,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合作社让农民乐享其成

“你好,是育新农机合作社吗?今年栽稻多少钱一亩?”郯城育新农机合作社社长杨爱友一边指挥水稻插秧机插秧,一边接电话:“合作社提供稻秧、整地、浇水、插秧一条龙服务,一亩地300元。”“那好,我就不回家了,你们先给我登记一下,我家的5亩水稻就承包给你们了。”6月8日,在浙江打工的郯城农民梁时波通过电话与育新农机合作社达成了水稻代种协议。截至目前,郯城县8家农机合作社共签订了代种6万亩水稻的协议。

近年来,随着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落实,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机具相继开进了农家,全县已拥有各种联合收割机 2300多台。拥有农机具的农户,相互组合起来,成立了27个农机合作社,专为缺乏劳力的农户提供服务。农户只要提前与农机合作社签订代耕代管合同,按亩缴纳费用,小麦、玉米、水稻收割、运送均由农机合作社包揽,农民实现了乐享其成。

家庭农场让种地成为新型职业

6月9日,在郯城街道圣果家庭农场,一筐筐红彤彤的油桃让人垂涎,正在挑拣富硒油桃的农场主王广才脸上洋溢着笑容说:“俺农场被城里的几个大超市定为富硒油桃采摘基地,每斤价格高于市场价八毛钱,两年就能收回建大棚的全部收入,以后卖的钱都是利了。”王广才是郯城县第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他的经历也是新型职业农民成功创业的一个缩影。

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中,郯城县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排头兵”,“扶上马再送一程”。在技术培训上,优先安排参加各类考察、学习和交流;在资金上,县农商行优先提供金融信贷支持,从去年开始,累计发放贷款500多万元用于家庭农场创业,从而催生了一批知识丰富、农产品品牌意识较强的新型职业农民,通过他们的典型示范带动,激发广大农民创业的积极性。

张乐民 马树彬 

新闻推荐

疏堵结合 全市实现秸秆禁烧工作“零火点”

本报讯(记者徐洋)每年夏收时,全市小麦秸秆如何处理都会成为环保工作的一大难题。用传统方法焚烧秸秆不仅污染空气,还会对土壤造成严重影响,并存在引发火灾的隐患。今年,临沂市通过疏堵结合,把秸秆变废...

郯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郯城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