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扶持保护一批濒危戏曲和院团
本报聊城10月19日讯(记者凌文秀)作为戏曲资源大市,具有众多本土地方戏曲剧种是山东省戏曲的一大特色,京剧、豫剧、山东梆子等剧种在聊城具有广泛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群众基础。近年来,按照上级政策,聊城对地方戏曲进行普查调研,并为地方戏曲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各项保障。
聊城一些剧种虽然没有专业剧团,但已列入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和传承。6月20日,冠县地方戏曲蛤蟆嗡大戏《武训舍情》成功首演,《武训舍情》于8月份登演省会大剧院,成为省内首个登演省会大剧院的地方戏曲。
除了蛤蟆嗡大戏《武训舍情》外,“蛤蟆嗡剧种研究”和纪录片的拍摄也正在紧张进行。其中,理论研究内容涵盖蛤蟆嗡剧种发展史研究、蛤蟆嗡音乐研究、蛤蟆嗡表演研究、蛤蟆嗡剧目研究、蛤蟆嗡代表性人物研究等剧种本体研究;纪录片组则以媒体传播的视角,用镜头记录蛤蟆嗡剧种的历史和发展现状,同时对理论组和剧目组的工作进行跟踪记录,保留下最珍贵的影像资料。聊城还以“音配像”、编写丛书等方式加快地方戏曲的理论研究。
近几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地方戏曲的数量逐年递减,可是在山东,得益于相关政府部门的努力,得益于像山东省艺术研究院这样的艺术、科研机构的主动突破,山东的地方戏曲数量不降反增。
新闻推荐
本报聊城10月27日讯(记者孟凡萧通讯员赫霄邹东亮曹春法)冠县某街道办事处某村石某,男,现年77岁,其父母均先于其死亡,石某无配偶,无子女,无其他亲属,依照《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规定属于农村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