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村里来了“第一书记”之后

大众日报 2015-04-10 14:49 大字

□许永飞王娜报道4月6日,冠县兰沃乡石家寨村村干部在“第一书记”帮扶建设的葡萄大棚内查看葡萄长势和挂果情况。□本报记者李梦王兆锋本报通讯员许永飞王学广

从2012年开始,山东省选派2.6万名“第一书记”,深入1.8万个农村基层单位抓党建、促脱贫。3年来,有第一书记的村发生了许多变化,冠县的三个村的变化,是第一书记们辛勤工作的缩影。

村庄变了样——

农民有了“精气神”

“金张查,银乜村,找穷人去平村。”4月5日,在冠县东古城镇平村健身广场,看着孙子玩耍的村民刘焕芝说起村里以前的情况,记忆深刻。她说,平村曾是有名的穷村,村破、民穷,村路是“水泥路”,不下雨时出门一身土,下雨之后到处都是积水,出不去进不来,外村闺女都不愿嫁到村里来。

村民杜书莲插话说,现在不一样啦!打赵书记来了以后,他帮俺村修通了柏油路,种上了绿化树,建起了医务室、健身广场。出门串亲戚,都问俺村里有好小伙儿吗,好多外村闺女都想往俺村嫁。

“村庄变样,全靠“第一书记”帮。”平村村支部书记孙振法说。三年来,聊城市质监局选派到村里的“第一书记”赵培华,吃住在村,出主意、想办法,各处“化缘”,先后为平村争取了各类资金及基础建设项目达300余万元,让这个有420户、1343人的村子有了活力。

“最关键是村集体收入有了保障。”孙振法补充说,2012年前,平村集体收入为零,想改善村里基础设施无资金,干瞪眼。“赵书记结合村情,整合村内闲置的坑塘、沟边地、路旁地30亩。并协调资金购置3000棵3公分粗的法桐种在沟边地、路旁地。种下的树由村民管理,等长成售出后村集体与村民五五分成,而坑塘和其它地块则承包给村民。”孙振法说,通过这一方式,村集体年均增收5万多元。

“这三年,俺的生活变化挺大。村里干净了,村民精气神更足了,上进心更强了。”57岁的村民孙学启言语中充满着自信,他说,村民以种植大蒜为主,以往浇蒜苗得排号,最晚能排到半月后。“地浇晚了影响收成,一亩地少收500多元。”赵书记通过协调,给村里打了10眼百米深的井,现在四天全村地能浇一边。“再就是修通柏油路后,来村收蒜的人多了,一斤蒜还比外村还多卖五分钱。这样一算,单在收入上一年就多收了千把块。”孙学启说。

通了“富裕路”——

增收渠道更宽敞

石家寨位于冠县的东北,全村340户,1160人,耕地1700亩,村民以种植传统作物为主,村民人均收入6800元,属于经济落后村。

“一开始,村民对‘第一书记\’司栋这个80后小伙子并不看好,以为他就是来‘镀镀金\’。没想到,三年下来,他还真在村里扎下了根,办了不少事。”兰沃乡石家寨村支部副书记王金南说。

“先后为村里争取了110多万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新修南北大道、村口危桥,对村道路进行了绿化,建起文化娱乐广场,完善村农田水利工程,搭建起致富的平台……。”说起聊城市住建委的驻村“第一书记”司栋为村里办了哪些事,支部书记王修南如数家珍。

“刚到村不久,‘第一书记\’连续好几天走访村两委成员、党员和致富能手,吃透村情民意,寻找破解村庄发展的方法。”王修南说。当时,影响石家寨村发展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通往村外的路,另一个是增收渠道单一。通往村外的路有两条,一条经过危桥,另一条是狭窄的生产路,大点的车都进不来。

“由于没钱修,出村的道越来越难走,因此外面的人叫俺村‘神难进\’。”村委委员刘占国说,为改善村庄出行条件,司栋多方奔走,整合部门资源,帮助村里新修村南北大道,改造了村口的危桥。“路通了,村民心里也开始认可了‘第一书记\’。”石家寨68岁的村民王金红说。

“为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司书记先后组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赴县内外特色专业村,参观土地流转和种植技术,研究增收渠道。现在,村里也流转了66亩土地,由26户村民承包后,建起了33个优质葡萄大棚,试种优质大棚葡萄。”王修南说。

“俺家大棚里的葡萄已经挂果,预计五一前后就能上市。到葡萄快成熟时,司书记还帮助俺们找好的销路呢!”葡萄大棚内忙活的刘振刚高兴地说。

文艺住乡村——

百姓倡树新风尚

听国粹戏曲,看书画名家翰墨,享受不一样的文化……,说起这几年村民的舒心事,柳林镇大梨园头村68岁的吴广中娓娓道来。

“市豫剧院院长、‘二度梅\’获得者章兰,市京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鲁霞都来俺村里‘搭台\’唱过大戏。”吴广中炫耀说。

武训故里柳林镇素有崇文重学的传统,大梨园头村也不例外。聊城市委宣传部派驻村里的“第一书记”苗运周驻村后,在帮扶村庄加强村基层党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致富门路“物质富民”的同时,多措弘扬传统文化,引导村民倡树精神文明新风尚。

村支部副书记、村委委员吴保祥介绍说,大梨园头历来对楹联充满着浓厚的兴趣,村民以前盖房子,也喜欢在山墙上雕刻富有特色的吉祥语。针对村情,“第一书记”和村委班子商议后,与市楹联协会联合,启动了楹联文化建设项目,利用楹联这一传统形式加强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在,俺村家家户户都挂上了木制楹联,内容对每家每户‘私人订制\’,独具特色。”吴保祥说。

“‘人有高堂堪炫富,家存孝道不言贫。’这是村民吴群增的家,他母亲95岁了,是全村最年长的人,平时吴群增也很孝顺。这副楹联就是市里的书法家,结合他家的生活情况撰联并书写的。”大梨园头村村支部书记吴启增说。今年1月5日,市楹联协会50余名会员到大梨园头采风,创作了230多副楹联。2月11日,农历小年,市委宣传部又邀请市知名书法家30余人,将选出的178副楹联撰写出来,并雕刻为木制楹联,悬挂在村民家、店铺、企业的门口。

“现在,俺村不仅村集体大幅度提升,年均达到了7万元,村民年均收入达到了1.3万元左右,而且精神文明也上了一个台阶。”吴启增说,去年,44名村民入选村“四德模范”榜,大梨园头村被评选为“省级文明村”。

新闻推荐

中共鲁西北地委旧址:承载厚重历史的教科书

□许永飞郭晓明报道本报冠县讯结构紧凑的10个展厅、翔实的文字、图片资料和承载历史印迹的文物把一段段动人心弦的历史场景“重现”;感人的故事、简陋的工作环境和老一辈革命家为国为民...

冠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冠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