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冠县乡村垃圾先分拣后处理

农村大众报 2015-03-03 17:25 大字

2月22日,笔者来到冠县辛集镇垃圾分拣转运站。看见一排排橘色的垃圾清运车整齐排列,一旁的分拣员将垃圾倒入分拣机,不一会儿就将垃圾分成了两堆。

“冠县在2014年度‘全省城乡环卫一体化群众满意度电话调查中\’,名列第3名,得益于在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中,积极引入了市场机制,同时创新乡村垃圾分拣模式,大大降低了转运成本,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经济欠发达县城乡环卫一体化新路子。”冠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张峰说。

破题:

市场化运作杜绝“各扫自家”

冠县是农业大县,有760个村庄、农业人口近70万,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面临着量大面广、群众接受时间长、财力弱等现实问题。

为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路子,冠县打破乡镇(街道)各自为战的老模式,成立了冠县政和垃圾处置服务中心,以企业化运作的方式,全面负责垃圾分拣转运站建设管理、村庄主要街道日常卫生保洁、垃圾收集、分拣转运及作业队伍管理监督等工作。

“我们按照每处转运站服务7万人左右的标准,建设了10处生活垃圾分拣转运站。10处垃圾分拣转运站的管理人员全部面向社会招聘,每处转运站设一名站长、一名副站长和4名作业人员。”冠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杨乃庆介绍说,转运站除对进站垃圾随时分拣处理外,还要负责服务范围内村庄的垃圾清运收集、保洁人员管理等工作,真正实现了“小单位大作用”。

“如果以乡镇为主体,由于认知程度、财力等差异,一方面会造成标准、制度、管理、考核等不一致;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虎头蛇尾,一阵风。现在的办法从干到管到考核一竿子到底,减少了中间环节,杜绝了推诿扯皮和‘各扫门前雪\’的现象。”杨乃庆说。

创新:

约六成垃圾变废为宝

上午9点多,随着第一辆垃圾清运车进站,笔者面前的这个大块头——垃圾分拣机运转了起来。

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大堆垃圾被送进一个大型的垃圾分类箱中,随后,垃圾分类设备开始利用垃圾不同成分的物理特性进行筛分。不多久,垃圾分类箱下层的两个出口开始“吐出”不同的东西,一边是塑料袋、泡沫等不易降解物质,另一边则是泥土、菜叶等可降解物质。

“我们把这些可降解垃圾转运到旁边的堆肥场,进行高温积肥或者就近掩埋,从源头上实现垃圾减量化。塑料等不易降解的垃圾,直接运到聊城垃圾发电厂燃烧发电,实现垃圾资源化。”杨乃庆指着分拣出来的两堆垃圾告诉笔者,从分拣转运站运行一个多月的情况看,不易降解垃圾和可降解垃圾比重约为四比六,也就是说,大约六成的垃圾可以用作积肥或就近掩埋,大大降低了垃圾运输和处理成本。

杨乃庆给笔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全县每天进站垃圾300多吨,通过分拣,有180吨左右垃圾可以就近处理,按每吨垃圾处理费52元计算,每天可以节省垃圾处理费近万元,一年下来能节省近400万元。如果再算上运输和车辆损耗费用,节省的还会更多。

保障:

长效保洁机制扮靓城乡

资金是困扰城乡环卫一体化的现实问题,面对经济欠发达、财政资金有限的实际,冠县采取“建设资金财政统筹、转运费用三级共担”的办法,保障城乡一体化顺利进行。

“先期用于垃圾分拣转运站建设和环卫设施设备采购的资金3000万元由县财政承担,确保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顺利启动;每年2600万元的后期转运费用按每年每户150元统筹,由县财政、乡镇(街道)财政、村民按3:3:4的比例承担。”杨乃庆介绍说。

“改变村民以往对环境脏乱差问题熟视无睹的态度,不仅需要人员、设备的投入,更需要机制和监督的保障。”杨乃庆说,实施转运费用三级共担的机制,村民不仅是受益者还是监督者,通过上缴费用,可以规范村民自觉倾倒垃圾,还可以对保洁工作质量进行监督。同时,冠县将投资300万元建设信息监控平台,通过该平台可以每天查看每辆车每次清运垃圾的情况。

农村大众报通讯员王学广

王迪

新闻推荐

农民屋顶自建光伏发电站

农村大众报冠县讯(通讯员许永飞李秀华)“利用这些光伏发电板,将太阳光能转化成电能,俺家房顶就成了一个‘小型发电站\’。”8月31日,在冠县清泉街道靖庄村,村民沙玉忠指着屋顶两排多晶硅...

冠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冠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