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下岗不服输利用编织带动妇女致富

齐鲁晚报 2017-03-09 11:32 大字
文/片本报记者邹俊美

2003年,李建霞下岗了,但要强的她在自家客厅开起了手工编织作坊,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她成立了中国结艺制品有限公司,现在担任茌平县妇女手工编织协会会长,带领周边妇女脱贫致富。

从来料加工

到个体工商户

2003年,李建霞下岗了,但是性格要强的她并没因失业退缩,对手工制作感兴趣,她意识到这可能是能养家糊口的一项技术,于是李建霞先后到临沂、菏泽、威海、青岛、济南、义乌等前去拜师学艺,为批发商户进行简单的来料加工。

2006年李建霞首次参加山东省首届文化产业博览会,她创做的孔雀开屏栩栩如生,火红的双喜、色彩鲜艳的奥运五环等产品,受到欢迎,接受多位艺术家的指点,慢慢的李建霞的中国结越做越好。

从做来料加工,到注册中国结的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个体工商业户,2015年元月李建霞正式注册成立了“茌平县金鑫中国结艺制品有限公司”,从单一的中国结加工,到现在的结艺制品、绳编工艺制品、高档酒水包装、布艺制品、饰品、工艺葫芦加工六大系列产品,300多个品种。产品主要销售省内的青岛、威海、烟台、临沂,全国有齐齐哈尔、江苏、陕西、山西,同时与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的三家浙商合作多年,部分高档精品出口韩国、美国。

成立手工编织协会

带动妇女增收

2015年3月,李建霞成立了茌平县“妇女手工编织协会”,并当选为首届会长,举办了首届手工编织作品展览。由单一企业生产,成为团队的共同发展,新增加毛线手工编织,毛线的手工钩制、串珠系列、手工儿童布鞋等。编织示范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如贾寨镇的贾寨村,肖庄镇的冯营村、八刘村,博平镇的东邱村,冯屯镇的高岭村、刘集村,杜郎口镇的刘神村等,在这些示范点影响带动下,每村几乎都有十到几十户留守妇女,贫困妇女,在家边照顾老人孩子边从事编织,实现灵活就业增收,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均年增收入6000余元。

现在编织技艺已经被认定为聊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李建霞根据幼儿园、小学生的特点,设计了一套儿童手工专业课,一根简简单单的绳,经过千变万化,按一定次序,可绕制树叶、玫瑰花、腊梅花、牡丹花等各类花花草草,可绕制蝴蝶、蜻蜓、小免、龙、蛇、长寿龟等飞鸟走兽,可绕制飞机、宇宙飞船、米老鼠、招财娃各种玩偶等生活用品,课程开展提高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传承传统文化产业。

成立“巾帼扶贫基地”

带动妇女脱贫

2016年3月,李建霞公司被茌平县妇联命名为“巾帼扶贫基地”。李建霞根据各乡镇实际情况组织农村妇女送技上门培训。学成后“来料加工”,真正做到“零门槛、零库存”的居家创业就业,实现增收致富。培训农村妇女500余人。通过技能培训70%的受训妇女能独立完成手工作品。

温陈街道办事处乌堂村妇女李佳美,家庭人口多,负担重,但她心灵手巧,加上勤学好问,很快便掌握了手工编织拖鞋、编结技能,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就编织出拖鞋43双,中国结工艺品7件,销售收入1200多元。

肖庄镇八刘村妇女卢大玉,丈夫和儿子在外务工,她在家伺侯三个老人,去年5月参加培训后,掌握了拖鞋手工编织技能,利用农闲时间编织拖鞋,每天编织3双左右,月收入1000元以上,目前她们家基本实现稳定脱贫。

茌平县肖庄镇高营村72岁的卢兰英大娘有严重的关节炎,行动不方便,她79岁的老伴康思平脑溢血后遗症,瘫痪在床12年,生活贫寒,公司送技术、送材料到家,回收产品,并将每月六、七百元的加工费及时结算,来料加工真正做到零门槛、零库存的居家创业、就业,实现增收致富。

公司从李建霞100多平方米楼房客厅起步,到现在示范点涉及茌平县城和周边村庄,以及贾寨、菜屯、肖庄、博平、冯屯、杜郎口等多个乡镇。如今已经有500多人跟着李建霞搞中国结加工,小到二十多岁的青年,大到七八十岁的老人,她们有三分之一是下岗职工,三分之一是闲散劳动力,还有三分之一是搞副业创收,逐步形成了产、供、销完整的产业链。

李建霞在表彰大会上发言。

新闻推荐

构筑群众健康的保护墙 □王长新郭国李培山

“明天咱可得早点儿来,不能再耽误大夫下班吃饭了。你看都点多了,人家还那么细心、热情,各个科都等着咱没事了才下班,多不好意思啊。”刚走出茌平县博平镇卫生院的赵春喜大妈和老伴边走边絮叨起来...

茌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茌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