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让真金白银不再“嫌贫爱富”

大众日报 2016-03-03 20:23 大字

□记者王川通讯员刘明明报道

本报茌平讯“这茬黄瓜长得喜人,我干活都有劲。”2月29日一早,春寒料峭,茌平县肖庄镇朱楼村菜农朱传华的大棚里春意盎然,半米多高的黄瓜苗刚浇过水,一株株顺着绳子牵引努力向上生长,3厘米大小的小黄瓜顶着黄花,玲珑碧翠,很是诱人。“黄瓜苗娇气,每天要一株一株地检查,防止白粉病,还要把卷丝掐掉,防止营养流失。”朱传华说。

47岁的朱传华是朱楼村的建卡贫困户。妻子长期卧病在床,还有两个正在上学的儿女,他外出打工的收入远远不够妻子的医药费和生活日常开支,生活非常困难。

去年,县里的扶贫政策一下来,朱传华就申请在家门口的鑫岳果蔬合作社包棚种菜。到村里出了证明,到乡扶贫办盖了公章,不到半天,他就从农商行拿到了5000元政府贴息贷款,顺利接手了一个高标准棚。春节前,朱传华一茬西红柿收入近两千元,对今年脱贫他很有信心。

据了解,茌平县财政今年列支了5000万元扶贫资金,对农村贫困人口开展5万元以下的“富民农户贷”,银行实行免抵押、免担保,基准利率,由县财政贴息支持;对吸纳贫困人口就业30人以上或带动农村贫困户10户以上的各类经营主体,在用地保障、财税政策、银行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发展得风生水起的鑫岳果蔬合作社也是其中的受益者。鑫岳果蔬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合作社担保、贫困户贷款入股、支农资金支持,组织贫困户贷款入股发展,按股保底分红,同时优先有条件的贫困户包种大棚,由县财政补贴每年每棚包租费15000元,解决了部分贫困户的就业问题。

“合作社之所以能保证贫困户的利益,重要原因不仅是产品产得出,更重要的是产品销得快、卖得好、效益高。”合作社老板孙洪涛告诉记者。在市场销售中,鑫岳果蔬合作社在北京首都农贸市场成立鑫岳果蔬北京销售公司直销店,将新鲜有机蔬菜直销北京,产品销售快捷,供不应求,还比本地市场价格高。

通过企业、合作社、能人大户等经营主体带动产业扶持,让贫困户获益的关键是利益联结,政府的角色是牵线搭桥,保驾护航。扶贫过程中,茌平特别注重在制度保障、技术服务、资金监管等配套服务问题上下功夫,确保扶贫资金的安全、用途和效益,解决信贷资金“嫌贫爱富”的问题,激发银行放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政府、企业、银行、贫困户多方满意。

截至目前,茌平实施的3大类13项扶贫项目撬动银行贷款7960万元。

“撬”到钱,政府也不做“甩手掌柜”。针对扶贫项目多涉及种植业、养殖业等方面,茌平组织相关业务部门编印了《茌平***项目技术指导手册》,组建了县级种植业技术服务组和养殖业技术服务组,为项目的实施提供技术服务保障。组织兽防人员对农户进行培训,在村级设立防疫点,做到每村一名专业兽医。同时还出台了“政府埋单、群众享受”的防疫制度,政府提供疫苗并按防疫工作每头牛2元、猪1元、家禽0.2元的标准补助兽防人员,让兽防人员上门免费给群众畜禽做防疫工作。

“5000万元的扶贫辅助金,至少可以撬动2亿元以上的金融资金和2亿元以上的社会资金参与扶贫,项目跟上,资金跟上,服务跟上,我们有信心让全县1.4万贫困人口今年全部脱贫。”茌平县委书记马骏说。

新闻推荐

茌平推广“慢农业”

□记者王兆锋通讯员郑兆雷报道本报茌平讯3月27日,记者一踏进菜屯镇张贾村村民庞荣明的鲁润有机草莓基地,就被一块写有“采摘价格:每斤30元”的广告牌吸引住了。卖出肉价的草...

茌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茌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