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农村90后小伙秸秆里“捞金”

大众日报 2015-06-18 00:05 大字

□记者高翔通讯员夏天报道

本报茌平讯6月9日,记者走进聊城市茌平县杜郎口镇鲍庄村的麦地里,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映入眼帘,只见在收割机“扫荡”过的麦田里,一台小麦秸秆打捆机正在来回穿梭,将秸秆“吸”进肚里,迅速捆扎成“面包块”,从机器后部吐出来,然后被装车送往秸秆收储点,秸秆们就踏上了它们的“循环之路”。

“别人都觉得秸秆不好处理,我偏要在这里摸出点儿门道。”23岁的鲍庄村小伙儿常永振指着麦地里正在作业的打捆机向记者说到。原来,过去农村家家户户烧土灶,秸秆可是“香饽饽”。而现在都用电和气做饭,当年的“香饽饽”如今却成了“烫手山芋”。机械收割小麦后,秸秆被“遗落”在田间,清运出来费时费工,不清运的话玉米播种时碍手碍脚,烧成灰会污染环境,埋在田里又会影响收成……

毕业后回村的常永振看到这些,便想如果把秸秆回收起来,变“废”为“宝”,既能帮助村民们解决秸秆难题,又能增收致富,何乐而不为呢?说干便干,他跟家里商量后,便跟泉林纸业有限公司的业务经理联系秸秆回收事宜,谈妥后当年年底便立马贷款入手了6台打捆机,花费4.5万元“拿下”一辆秸秆专用运输车,又在村里的帮助下,租下了10亩废弃的打麦场作秸秆收储点。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常永振“摩拳擦掌”地等待着麦收季,并挨家挨户给村民们宣传秸秆回收的益处。2014年麦收季节,在他周密地做好准备工作的前提下,常永振“大显身手”,将本村及周边六个村6000亩麦地的1200吨秸秆“一扫而尽”,秸秆全部运往纸厂后,他合计了下,除去还贷12万元和雇工等其他成本,还剩余8万元效益。同年,常永振又在村里的帮助下,成立了茌平县百姓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社员已达100余名,麦收期间能带动80余名周边村里的剩余劳动力“就业”。

如今,每到麦收季节,在通往村外秸秆收储厂的道路上,装满成捆秸秆的农用车便排着长龙等候过磅。“以往都是自己转运,又费人力又费财力,现在可好了,俺们村的‘能\’小伙儿常永振,不仅解决了这些难题,俺还能收秸秆钱,真是为农民办了件大好事。”说起常永振,村民们都竖起大拇指。

新闻推荐

茌平700余个村有了WIFI无线上网

□记者李梦通讯员王先明孙洪锋报道本报茌平讯茌平县冯屯镇望鲁店村村民路秀秀带领农村妇女学广场舞,花样不断推陈出新。原因是村里有WIFI无线上网,能随时学习新的广场舞。...

茌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茌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