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篼族”毛有古的三个心愿
1月1日,毛有古(右)和同伴从尘土飞扬的小屋里出来。说到新年愿望,除了各自的心愿,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希望:盼望攀枝花的社会各界能够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特别是有关方面能够给予他们健康保护方面的帮助。
■ 本报记者 胡波 文/图
“我们虽然生活在社会底层,但我们靠自己的劳动求生存,为攀枝花建设和攀枝花人服务,我们活得坦坦荡荡,开开心心。”
“我和同伴们十分盼望攀枝花的社会各界能够关注我们的生存状态,特别是有关方面能够给予我们健康保护方面的帮助。”
2010年元旦,“背篼族”毛有古在打工现场说出了他新年里的一个最大心愿。
当天11点左右,根据毛有古的电话指引,记者来到了他打工的位于密地桥北的“昆勘院”。
在他们劳作的楼房院坝里,灰尘满院,呛得不行。院子里有一个三、四岁长得结结实实的小孩在尘土中玩耍。楼里面有10来个“背篼族”在劳作,个个灰头土脑,根本分不清谁是谁。
沿着院子走了几趟我也没寻找到毛有古,直到听到毛有古叫我,我凑近一楼的一间屋子窗口,吃力地往里看,好不容易才看到毛有古和另一个同伴戴着口罩,正在小房子里凿打墙壁,里面更是满屋尘沙。
毛有古,一个40岁刚出头、个子不高的彝族汉子。他是凉山州冕宁县河里乡人,因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只上过小学四年级就辍学回家务农了。2007年6月20日,他跟随一帮亲友来到攀枝花打工,开始主要以背篼为工具找活干。后来,他看着别人干切割一类的技术活,就现学现干,逐渐学会了。然后他自己花600多元钱买了一套工具,干上了技术活。从此,他就比其他一些“背篼族”多了一种谋生的本领,加之他干活踏实卖力,现在活路接得很多。
近12点,毛有古和同伴从尘土飞扬的小屋里出来,热情地招呼记者:“不好意思,让你久等了!走,一起去干饭。”
他说:“我们在这里也没有什么新朋友,都是老乡在一起玩。今天过节,你来了,我们好好干一顿,人多干起才香。”
走到院子里,他招呼那个虎头虎脑的小子:“过来叫胡叔叔。”小子欢快地跑过来招呼了一声,还认真地向记者敬了一个“军礼”。一个个子高高的、漂亮的妇女此时也微笑着对记者点了点头。
毛有古介绍:“这是我的三儿子和老婆。”他说,爱人平常在家管3个娃娃,趁放假,带着3岁的小儿子这两天来攀枝花看他,一家人这几天在一起十分开心。
摆谈中,毛有古告诉记者,他去年挣了3万多一点,省吃俭用,除掉各种开销,能存近3万元。他说,来攀枝花这么多年,包括公园、商场,他哪里都没有去玩过。对他而言,没有节日,没有假日,唯一的娱乐休闲,就是晚上有空在瓜子坪出租房隔壁的小卖部看看电视。
“我们这群人大都是这样过的,挣点儿钱不容易,我们不敢乱花。”他说,来到城里,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比如租房、坐车、吃饭……样样都要用钱。目前,他们租最便宜的房子,租金1个月也要花80或者100元。
“元旦节我们都不休息地干,当然是为了挣钱。”说到今年的愿望,他说,第一,是希望今年能有更多的活路,挣更多的钱,能够供娃娃上学,让家人往后的日子过得更好。
第二,他希望三个孩子的学习成绩都优秀。他告诉记者,他的二女儿目前在读学前班,大儿子在县泸沽小学读二年级。他十分自豪的是,大儿子从一年级升二年级时,平均成绩考了90多分,大儿子所在的班的平均考试成绩是全冕宁县同年级第一名。
此外,毛有古还有第三个愿望,而这个愿望不仅仅关乎他自己,还关系着他们这个群体。他希望“背篼族”们今后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不要光顾现在挣点钱,以后看病吃药都不够。
他说,他非常清楚,“背篼族”们所处的工作环境很差,又缺乏必要的防护设施,特别容易出毛病。他也了解过,从职业病发病情况看,农民工是职业病发病的高危人群,其中危害最大的是尘肺病。
新闻推荐
□沙马伟古杨发超四川经济日报记者尹华高今年10月15日,凉山州委副书记、州长罗凉清在纪念红军长征过凉山暨“彝海结盟”80周年纪念大会致辞中指出,凉山是一片红色的土地。80年来,在长征精神的感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