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头小青骡惹的“祸” ——记“倔犟”达人孙炳

滕州日报 2013-06-08 10:09 大字

世上不乏倔犟之人,但能像孙炳这样“倔”出点名堂来的却为数不多。孙炳之“倔”,始于一头小青骡,一发而不可收,山东省省志载之。

孙延宜(滕州)

孙炳(约1754——1839),今滨湖镇奎子村人,字耀章,号山樵,处士也。孙炳出身儒学世家,其曾祖孙之梁,为清康熙丙子举人,考授内阁中书;先祖孙儒衡为清雍正癸卯经魁,任青州府乐安县儒学教谕;父孙树榕为清乾隆庠生。孙炳自幼聪颖,不慕荣利,不屑声华,有超世绝俗之态。他工诗词,善隶书,诗文清雅,隶书惊人动神。

孙炳的父亲与县令陈尧为至交,去世后不久,陈县令便登门慰问他们母子,竟与年方弱冠的孙炳“一见钟情”,遂与之谈风月数日,不愿离去。孙炳家所养的两头驾车的青骡,毛发纯而油亮,步履轻健,十分温驯,拉着陈县令出游过几次,陈县令甚爱之。临别时,陈县令便开口向孙炳索要一头,孙炳连想都没想,就爽快地答应了。

此后不久,孙炳参加了县里的童子试,榜发冠军,这不禁让孙炳心里犯起嘀咕来:是否陈县令徇私情,有意而为之?思考再三,孙炳毅然放弃了。陈县令获悉后,立即安排孙炳去复试,孙炳不仅未领情,而且还决意此后也不再赴试了,众人皆为之惋惜不已。

孙炳自幼喜欢书法,尤擅长隶书,终日研习不止。他独创的“疙瘩隶”颇具特色,世人甚爱之,至今不衰。

据说,当年孙炳的疙瘩隶已经很有名气了,但他还是写完就烧掉,从不轻易送人。有一年,农田遭天灾,庄稼歉收,来孙炳家借粮的人络绎不绝。一天,有个人又来向孙炳张口借粮,孙炳看看粮囤里的粮食已所剩无几了,不能再往外借了,就破例地说:“我写几个字,你拿到当铺换几个钱买点粮吧,等到来年新粮下来了,你再赎回来还给我。”于是,孙炳便铺纸研墨写了几个字交给借粮者。借粮者走到当铺,掌柜的接过字来一看,眉飞色舞起来,对借粮者说:“我多给你些银子,你再让炳老爷写几个字来,来年也不要赎回去了”。借粮者将信将疑,回去如实地给孙炳说了。谁知,孙炳听后气不打一处来,连忙对借粮者说:“去,你赶快把那几个字给我要回来!我借给你粮食。”借粮者只好跑去把那几个字要了回来,孙炳接过来就一把火给烧掉了。

孙炳除了痴迷隶书之外,还长于古风七言律诗,直抒胸臆,但大都散佚,只有和族侄孙利平菊花诗依韵二十四首尚存,其中有这样的诗句:“历尽炎凉空世界,生成姿性挟霜风。楚客悲歌成底事,晋人遗爱想高风。神清意远谁怜瘦,露冷霜摧不损红。”由此可见孙炳如云中鸾鹤,不为尘缘俗物所羁绊。

孙炳家境富裕,乐善好施,谁借粮、还粮,只要给他说一声就行了,至于你实际拿走、送来的数量,他从不过问,全凭你自己的良心。有一次,一个借粮者自己把粮食装好后,临走时多说了一句话:“炳老爷,您看看,我走了。”谁知,孙炳生气了,说借粮者看不起自己,不信任自己,竟叫他把粮食又倒回了粮囤里。

鱼台县进士马邦举出自孙炳门下,至今传为美谈。马邦举年轻时笃学儒学,但家境却贫困到无立锥之地。孙炳爱其才,嘉其志,将其收入门下,开馆施教,还不断地施舍马邦举的家人。经过师徒双双的不懈努力,马邦举顺利地考上了进士。然而,当马邦举感师恩,人们亦啧啧称赞孙炳时,他却说:“命数也,他人何力之有焉?”这话虽有点儿天命论的思想,但孙炳只知施与,不求回报的品德可见一斑。

新闻推荐

望冢村与郁郎国 付怀东(滕州)

...

鱼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鱼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