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归根梦”竟是无家可归
43年前,在老家盖了房子娶了媳妇,之后带着妻子回到东北生活如今“告老还乡”,房子不见踪影,他费尽周折找到了原村领导按着手印的证明
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记者施一松萧雨6月28日一大早,家住市区的雷景梅赶到了嘉祥县卧龙庄镇十里铺村,一个多小时的颠簸,只为取得两张纸质材料,其中一张是该村原12位领导按着手印的纸张,申请人的位置写着她姐夫张连恩的名字。
原来,两个多月前姐姐雷山旭和姐夫张连恩从黑龙江回到了老家济宁,阔别家乡几十年的老两口不仅没有享受到“落叶归根”的幸福感,而且一直“流浪”在各个亲戚家中“无家可归”。
43年前,老两口东拼西凑盖起了新房
1968年,时年18岁的雷山旭经人介绍经历了一场特殊的相亲,对方拿着一张身穿军装的小伙子照片告诉她,这名叫做张连恩的小伙子家住嘉祥县卧龙庄镇十里铺村,家庭成分好,1964年就开始在辽宁丹东当兵。看着照片上英俊的小伙子,雷山旭答应了这门婚事。
1970年,张连恩回乡探亲,第一次见面的二人就在当年农历二月初十日草草结了婚。第二天,张连恩拿出自己当兵积攒下来的补贴,加上公社和村大队资助的235元,共800多元,开始筹建房子。张连恩告诉记者,当初盖房时,许多大队的干部都来帮忙,这其中就有部分张连恩证明材料中按手印的原干部。探亲的时间很短,妻子雷山旭回忆道,张连恩回部队前,房子的主体都已建成,就差封顶了。1971年,张连恩部队转业,1973年,她也离开家乡,踏上了到东北的火车。
阔别几十年,时常梦到家乡的点点滴滴
1971年,张连恩转业到了黑龙江佳木斯建三江兵团担任民兵连长,负责军事训练和后勤工作。干了两年后,大家逐渐与这名肯吃苦、肯下力气的“大老张”熟识。1973年,张连恩被调到粮库工作。“工作稳定了,我就想着把妻子接过去。”张连恩告诉记者,因为自家盖的新房,只有在他回家时妻子才会过去住,平时妻子一直在娘家居住。1973年,他回到嘉祥将妻子接到了黑龙江,临走时,他嘱咐大哥帮忙照看房子。那时候,大哥家房子少,连大哥的儿子张兵(化名)都是在张连恩的房子里结的婚。随后,张兵有了新房子,就把张连恩的房子出租给了附近的工人居住。1987年年底,张连恩接到了父亲病危的电报,他和妻子回到嘉祥照顾了近两个月后又返回了黑龙江,直至今年他才又回到了家乡。张连恩51岁得了脑血栓,他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66岁又因脑溢血住院,在回到家中后,张连恩经常在睡梦中,想到家乡的点点滴滴,每逢节日时,因对家乡的思念,两行浑浊的老泪时常溢出他的眼角。
回到故里,老两口流浪于“落叶归根”的梦魇里
今年4月7日,张连恩与老伴雷山旭在济宁火车站下了车。在妹妹家住了一晚上后,老两口风风火火地赶回了嘉祥。在一位邻居的带领下,老两口来到了张兵家里。张兵不在家,接待老两口的是张兵的妻子,吃完中午饭后,张兵的妻子以家中没有住的地方为由,将二人带到了老人的二侄子张江(化名)那里。当老两口询问张兵妻子自己的房子在哪里时,张兵的妻子支支吾吾,说不知道。
在十里铺村住了一个星期后,老两口从一名邻居口中得知,自己的房子已经拆迁了,补偿的新房子马上就要盖好了,听说补偿房子的主人是张兵的儿子张博(化名)。当二人找张博对质时,张博说张连恩夫妇没有这边的户口,而且被拆掉的房子是爷爷给自己留下的。
为了收集证据,张连恩找到了原村里的12名书记、民兵连长、会计为自己证明,这些人中有的已经七八十岁了,在张连恩的证明文件上,这些老人按上了自己的手印,证明张连恩对这套房子的所有权。截至记者截稿时,来到济宁近3个月的张连恩、雷山旭老两口依然“流浪”在各个亲戚家中。
当年的证明手印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山进通讯员郭超走进嘉祥县卧龙山镇汪楼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房前屋后墙根下挂满果子的柿子树、核桃树,以及绿意葱葱的茄子、辣椒,村里人把绿色“搬”到...
嘉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嘉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