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瞧,咱家门口的“墙根经济”

济南日报 2013-08-06 08:20 大字

■本报记者山进通讯员郭超

走进嘉祥县卧龙山镇汪楼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房前屋后墙根下挂满果子的柿子树、核桃树,以及绿意葱葱的茄子、辣椒,村里人把绿色“搬”到了家门口,整个村庄被营造得清新可人,呈现出一派田园风光。

目前,这种被称为“墙根经济”的绿化模式已在嘉祥县得到了大幅推广。据初步估计,仅此一项,全县群众可增收1000余万元。群众不仅鼓起了腰包,还享受到了绿意盎然的生态。

利用墙根、发展墙根

村里环境整治催生“墙根经济”概念

众所周知,农村村庄的墙根地带一直是农村环境治理的难题,这些地带有的成为群众堆放“三堆”的首选之地,成为蚊虫肆虐的理想场所。有的杂草丛生,一片荒芜。有的群众感觉这些地带闲着可惜,就种上了辣椒、茄子、豆角、眉豆、丝瓜等蔬菜,但由于缺少规划,大都杂乱无章。这些情况成为村庄环境脏乱差的“痼疾”。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嘉祥县首先从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入手,大力宣传农村环境整治的重要意义,倡树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去年,嘉祥县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分级负责、批次推进”的原则,对全县457个村庄实现了硬化、净化,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群众的满意度普遍增强。如何在硬化、净化的基础上实现美化的提档升级,成为嘉祥县的一道重要考题。农村有农村的特点,农村有农村的习惯,如果把农村村庄全部按照城市的标准进行规划治理,路旁全部栽花种草,甚至栽植高大的绿化树木,显然不符合客观实际。为此,嘉祥县在组织群众学习考察东平县“边角经济”的基础上,提出了“墙根经济”的理念,鼓励群众因村制宜,在墙根处种植果树、栽植蔬菜。合理利用墙根、合理发展墙根,达到既保护村庄环境又增加群众收入的“双赢”目标。

方寸之地也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村民腰包鼓了,村里一派生态田园风光

记者了解到,卧龙山镇汪楼村目前硬化村内大街小巷1400米、3500平方米,路两侧尚有大量可以开发利用的发展空间。根据村里统一规划,这个村街道两侧每家住户门前统一留出了1.6米宽的绿化带,长度在5米至16米之间,绿化带周围建起了18公分高的水泥女墙,鼓励和引导村民以绿化带为依托,以精种、精养为手段,大力倡导经济林果和蔬菜种植,实现以绿治脏,以绿挤乱的目标,路两侧的方寸之地也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这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种植模式。”村民高秀媛介绍,她家门前的这棵柿子树树龄已经四年了,一年结果四五十斤,收入100多元,绿化带内种植的蔬菜能满足9个月的需求,年可节约蔬菜资金近千元。

万张镇接骨张村对村庄墙根采取了另一种“公司+集体+农户”的利用模式。为了保持村庄的美观,该村一律种植矮株蔬菜,不栽植高大的果树。村里每户拿出10元,270户群众共出资2700元,村里再拿出3000元,购买郓城县一家公司的辣椒苗3万棵,茄子苗2万棵,全部栽在家家户户的墙根地带。村里与该公司建立了购销合同,该公司定期回收村的辣椒、茄子,所得收入村集体与群众实行五五分成。作为回报,郓城这家公司免费送给该村1万棵矮豆角苗子,每家分得20至30棵不等,收获以后全部由群众自己支配。据该村支部书记张庆伟介绍,辣椒、茄子全部售出后,可收入3万元。

目前,嘉祥县大部分村庄都采取了这种方式,备受农民青睐,已经成为农民一种新的收入来源,和改善农村环境的有效办法。

新闻推荐

小舅子撞人姐夫来顶包

■本报记者萧雨通讯员权尊彦许巧8月19日,在嘉祥县狄楼村,一辆越野车把一辆电动三轮车撞翻后逃跑时又撞翻了一辆电动自行车。好心的村民发现后立刻驾车追赶,随后民警也赶...

嘉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嘉祥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