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七旬夫妇照顾聋哑哥哥36年, 用无私坚守演绎兄弟情深

烟台晚报 2016-08-19 11:59 大字

YMG记者杨健通讯员吴殿龙摄影报道

在莱州沙河镇,有这样一位常年照顾着又聋又哑的亲哥哥,对其不离不弃、有求必应的老人。从1978年父母辞世至今长达36年的时间里,他顶着揭不开锅的家境,毅然让哥哥吃住在家里,当哥哥患脑血栓、脑出血时更是细心呵护,他的无私坚守,也感召自己的子女主动加入到照顾大伯的行列中。他就是谭祥春,一位36年如一日呵护诠释“兄弟”情义的72岁老人。

父母临终遗言,弟弟坚守36年

在沙河镇军营子村谭祥春老人并不算大的房子里,收拾得一尘不染的庭院种满了各式花草,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在庭院西侧房间,一位老人正坐在木椅上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他叫谭朋春,今年已81岁高龄,正是谭祥春的哥哥。

70多年前,年幼的谭朋春生病发烧,由于当时家中经济条件所限,耽误诊疗,最终导致聋哑。失去语言听觉能力的谭朋春,一直跟随父母和弟弟谭祥春居住在同一屋檐下。49年前,卞香英与谭祥春结为夫妻,一家五口人生活虽然过得挺“紧巴”,但也安贫乐道,一派祥和。年轻的谭祥春夫妻心里清楚,听不见说不出的哥哥,更需要父母及亲人的关心和尊重,生活上,他们已经形成一种默契,有好吃的先给哥哥,发生矛盾总是先从自己身上挑错。

1978年,谭氏兄弟的父母相继去世,临终时最大的牵挂,就是失去双亲后孤苦伶仃的谭朋春。而此时谭家的生活日渐窘迫,谭祥春夫妻自己都揭不开锅,又添上一张嘴,日子愈发难以为继。然而,家中排行最小的谭祥春毅然接过照料哥哥的重担。“爹妈去世时最放不下的就是俺哥,当时我就对父亲说,有我吃的,就有哥哥吃的,不管哥哥以后怎么样,我都陪在他身边。”一句承诺,谭祥春坚守了整整36年。“当时哥哥都50多岁了,姐姐们年纪大了,这个担子应该由我来挑。照顾亲兄弟,应该的。”谭祥春说,作为兄弟,应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有求必应,弟弟“让”哥从不推脱

在谭祥春眼里,哥哥这辈子遭了不少罪,实在不易。“哥哥虽然患病,但是地里的活没少干,农忙时节,哥哥总是帮着家里干活,虽然他嘴上说不出来,但是全家人心里都明白。”谭祥春告诉记者,哥哥脾气比较暴躁,加上由于听不见说不出爱着急,一有点不如意,就会乱发脾气,每当遇到这个时候,谭祥春总是不断地说服自己多让着哥哥,“他发起脾气来又暴又倔,只要认定的事情,必须按照他说的办,有时也让我们犯了不少难,但最终结局都是一个:听他的。”谭祥春笑着说。

有一年冬天,莱州气温特别低,谭祥春想让大哥屋里更暖和一些,在炕头下装了一个生铁炉子。谭朋春见到弟弟细心关照很高兴,但炉子烧了没多久,就坚决要求把炉子换新的。谭祥春一度摸不着头脑,后来才知道,哥哥到邻居家串门时,发现别人家的懒汉炉子更暖和,一回家就比划着要弟弟赶紧换炉子。

拗不过大哥的谭祥春,第二天到集市买了一个新炉子。看着大哥高兴,谭祥春的气也烟消云散了。这样的事情经常在谭祥春家上演,每次却都能够圆满解决。

退休前的谭祥春,在路旺中学任职,由于平日工作比较忙,家务事主要由妻子卞香英照料。大哥喜欢吃什么,卞香英就做什么。大哥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情,卞香英就主动扮演“心理辅导员”,通过手语与大哥“聊天”。如今,大哥的一个眼神、动作,夫妻俩总是心领神会。他们说,这是心有灵犀,只与大哥才有。

大伯瘫痪在床,侄子侄女婿接棒照料

2003年6月,谭朋春在家中突发脑血栓,虽经医院抢救后保住性命,但右侧身体瘫痪,生活不能自理,照顾老人的重担继续压在年已六旬的谭祥春夫妇身上。令老两口倍感欣慰的是,三个孩子接过父母手中的接力棒,毅然主动承担起照顾大伯的责任。

前年年底,年近八旬的谭朋春突发脑出血,然而这一次,他的倔脾气又犯了,说什么也不去医院。饭也不吃,针也不打,只让弟弟守着。谭祥春知道,大哥不想再连累自己。眼见着病情越来越严重,万般无奈下,谭春祥的三个孩子将大伯“驾”到救护车上。谭祥春清楚记得,直到上车前,大哥仍一直死死把住车门。

住院后的谭朋春一直被几个孩子轮番照看。“有几天大哥上厕所困难,儿子女婿就用手指头帮助抠粪,这是连亲生儿子都做不到的。”由于行动不便,回家后的三个月谭朋春的吃喝拉撒全部要在炕上解决。“老伴儿将饭菜端到嘴边,我就陪伴在哥哥身边,医生说病人需要经常走动,孩子们给他买了拐杖,我就扶着他每天坚持沿着炕沿儿走。”一家人的细心呵护换来了奇迹,如今,81岁的谭朋春已经能独自行走,精神也不错。

新闻推荐

从堵头儿语到上腔, 文溪

读罢杜浙泉先生的《堵头儿语》(见5月23日《烟台街》版),想接着说几句。杜先生记述的是沙河“门门儿”的事,那一带属于莱州南部的“内陆”,而北部沿海地区对这一类...

商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商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