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洪荒之力”洪范池:能预测地震还是熬制阿胶的“专用水”

山东商报 2016-08-12 11:56 大字

游人在书院泉戏水记者赵天羿摄点击查看原图丁泉的泉水流入河道,不少村民在此洗衣服记者赵天羿摄点击查看原图昨日,记者跟随济南市园林局前往平阴县,探访省城近郊名泉第三站:洪范池泉群。平阴当地共有大小泉眼44处,其中一半在洪范池镇周围,最为有名的当属“洪范七泉”,分别是丁泉、狼泉、拔箭泉、白雁泉、洪范池等,其中有四处还是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记者张舒

丁泉:2000年来最接地气儿的泉

昨日的第一站,是探访平阴县洪范池镇丁泉村东首的丁泉。平阴县旅游局副局长门洪涛告诉记者,“丁泉”名字的由来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说起来要追溯到汉代,因为当时丁泉所在村落的住户多姓丁,所以就给村中的这口天然泉眼取名为丁泉。不过时至今日,整个村子里近500户、2000口人中,竟然已经没有一家姓丁,如今的村中姓氏大户是李姓和王姓。

第二个原因是取自“二十四孝”中“丁兰刻母”的传说。这个故事也挺有意思,是讲有个叫丁兰的不孝子,自幼丧父,整天对家中老母非打即骂,有天在田间地头看到小羊跪食母乳、乌鸦反哺,幡然悔悟。正巧老母前来送饭,丁兰手持牛鞭去接,母亲以为又要挨打居然扭头撞树而亡。于是丁兰把这棵大树伐倒并刻成母亲的样子,每日在家供奉,还一度因为媳妇对木像不敬闹着要休妻。因为相传此处为丁兰的故里,故而又叫“丁兰泉”。

虽然这些传说故事已无法考证,但这口丁泉从汉代至今仍是村中的饮用水源之一,因为在泉池下方又开建了水道,整条丁泉形成了一条小河。记者去时,村民正结伴在泉边洗衣刷碗,去年干旱时还供全村人饮用和农灌,可谓是特别接地气儿的一处泉池。

洪范池:拥有预报地震的“洪荒之力”

洪范池是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也是平阴县名气最大的一处泉眼,就位于洪范池镇政府路北。池名源于《尚书·洪范》,取其洪水就范之意。和丁泉不同,洪范池是在景区之内,入门要收取门票。远远看去,泉池所在的院落倒很像是古时大户人家的私人庭院。一进门不到20米便看到一口两米见方的低矮小池,池中有一石刻龙头自口中向外喷吐泉水,池壁上书“龙池”二字。门洪涛告诉记者,龙池便是洪范池的另一别称。不过这口小泉池却不是真正的洪范池,仅是一处出水口。从小池绕过拾阶而上五六步,这处长宽均为七米的泉池才是洪范池。

记者发现,与其他泉水清澈见底的水质不同,洪范池的池水为蓝绿色,且两色中又更加偏蓝一点。难道这水中也隐藏了“洪荒之力”?还真是。景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水的颜色是受其所含的矿物质影响。“洪范池的水中含有锶、锂、锗、偏硅酸等20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所以颜色偏蓝,水质能达到一级直饮水标准。洪范泉水还是全国唯一传统熬制阿胶的专用水。另外,在洪范池这里还有一处地震监测点。据说洪范池的水常年不混,一旦泉水浑浊,就代表要发生地震了。”

洪范池之所以有名,还有两个“绝活。”一是“不以旱涝而消长,不以冬夏而变温”;二是由于泉水平稳上浮,将硬币掷于水面上能旋浮多时,经阳光照射,金光闪闪,固有“洪范浮金”奇景。

书院泉:肚子里有墨水的文化泉

书院泉位于洪范池东天池山下的书院村,也是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记者来到时发现,这里也已被村子圈起,入村看泉需付25元\人的门票。

书院泉分成了三个呈“凸”字形的泉池,大池边长约7米,小池边长约两米,泉水从大池池底各处缝隙中涌出,又通过水道从小池中兽头的嘴中喷泻而出,据说最大日涌量达1万立方米。时至正午,十几位游客卷起裤腿跳入水道中嬉戏玩耍。记者伸脚试了一下,水温冰凉,像是桑拿天转进冰箱里的爽快感。

一听书院泉这个名字,就能猜出,这是个“很有文化”的泉。书院泉古称东流泉,是平阴一带历史最长的泉,1500年前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就记录了它的存在:“天池山下有泉,名东流泉”。后因明代中丞刘隅临泉建书院,改名书院泉。

记者发现,小池外围有一处半圆形的围堰,围堰上留有出水口,溢出的泉水顺着村中小河环绕村子一周,最后汇入了浪溪河。当地村民告诉记者,他们平时就在这条环村小河中取水浇花种菜或浆洗衣服。相传当年东流书院的主人刘隅宴请亲朋好友时,经常是厨子做好菜用木托板托着菜肴放入水道中,菜肴顺流而下被下游的仆人端到桌上,亲朋好友品尝着顺流而下的菜肴。

新闻推荐

禽流感重创禽养殖业

过密化饲养是重大安全隐患记者近日在山东省内采访了解到,禽流感疫情已经对禽类养殖行业带来较大影响,部分养殖户和养殖企业损失惨重。“两周...

平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