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碧山工销社、湖南美术馆等设计实例谈起:建筑更需学养
12月7日,一场名为“建 术”的空间设计教育展在上海市逸夫职业技术学校(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附属高级中学,下简称“逸夫职校”)内的华山艺术馆拉开帷幕,所谓“建”顾名思义——建筑;“术”则包含了技术和艺术双重含义。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建筑展,此次展览既有教学成果展的意味,也是一次学校与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共同办展。
上海市逸夫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正在研究上海建筑设计院的设计作品
此次展出的建筑模型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来自华山美校的校友作品,他们分别是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钟律的“回归的江河”;近年来投身乡建的汉室室内设计董事长王勇的碧山工销社;陆轶辰的米兰世博会中国馆等。另外一部分来自上海设计院,他们结合学校教育,选择了“常德市民之家”“湖南省美术馆”等七个实际建造项目的建筑模型。
华山校友陆轶辰设计的米兰世博会中国馆模型
逸夫职校党委书记、校长沈蓝在开幕式发言中感谢了华山校友和上海设计院,认为这些作品“共同引导我校学生和所有观者通过种种空间景观设计,看到附着其中或之后的,对传统文化的思考追寻、对生活环境的关注守护、对内心世界的体恤垂怜”。
开幕仪式上,展览策展人、华山校友吴笠帆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主编徐明松、上海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袁建平、上海汉室设计董事长、华山校友王勇就展览开展了一场迷你版的“华山论建”,其中徐明松以包豪斯教育的视角讲述建筑设计中人文关怀,袁建平以校企合作,畅谈此次展览的内容安排与意义所在,他尤其提到,逸夫职校在华山美校的办校之初就为上海建筑设计院的前身上海设计公司定点培养人才,在实际工作中逸夫职校毕业的学生也的确好用。王勇交流了他的乡建故事。
迷你版的“华山论建”(左起:袁建平、吴笠帆、徐明松、王勇)
跨界的建筑与包豪斯的理念
谈到建筑设计与院校的关系,徐明松以百年前的现代设计、建筑教育的开端包豪斯为比较。
当年,包豪斯邀请了那个时代最杰出的艺术家担任课堂老师,和学生们教学相长,互相激发,用艺术和设计促进社会更新。100年过去,这个对世界影响至远的乌托邦梦想,何以再次启发我们的生活?
在包豪斯的教育理念中,特别强调实践与实用,因为其产生的特定社会背景,他们倡导与现代社会建设需求相联系的设计。强调以人为本,并与现代人的生活空间、生活形式相结合。设计是为人服务的,人是建筑设计,乃至一切设计的核心。当包豪斯延续的传统和精神要面对一个新的时代时,如何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其实当年包豪斯在面对大工业时代的各种问题时,它不会提出一个唯一的最终的解决方案。这对我们当下的启示也是一样,我们在创造的是一种未来, “碧山工销社”似乎讲述了当下的乡村建设和未来的中国乡村的一种方向。
王勇“碧山工销社”模型
在此次展览中,碧山工销社的模型显得安静而简单,这是一栋由徽州古建筑改建的、“前店后坊”模式的建筑,坐落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山村,这是一个带着浓重历史痕迹的徽州古村里。前店由建于1964年的碧山供销社改建而成,“后坊”包含了 “黟县百工”调研、书籍出版、展览和实体空间。2017年3月正式对外开放,不同于过去的“供销社”,“工销社”的“工”来源于百工计划的“工”字,意味着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供销社”在当代的一个转型,她仿佛一个勾连城市与乡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城乡共同体。而如今,工销社(前店)在迎来了日本“长效设计”之父长冈贤明,在碧山工销社设立中国大陆首家合作店“D&DEPARTMENT HUANGSHAN by 碧山工销社”,并以此为始,在徽州发现长效设计和手工艺品,带动两国手艺人和设计师的主题展览和研学交流,推广“长效设计”理念,并以实践直面城市与乡村两个互相指向的矢量。
碧山供销社曾经是村里生活用品的配给所
碧山工销社现状。 摄影:张鑫 ;供图:碧山工销社
以王勇的碧山工销社为例,此次展览凸显出逸夫职校学生如何在工作中延续这种精神,他们在人文设计上做出各自的努力。现代设计院的加入则展示了商业领域的需求,且目前展出的瓦楞纸制作的建筑模型也在环保上有所突破。来自上海现代设计院湖南美术馆等落地方案,由设计出发,最后回到中国文化意象。也提示人与自然的环保理念,反映人文观念的现代化、当下性。
上海现代设计院设计的湖南美术馆模型
工夫在诗外,建筑更需要学养
21世纪初,中国一度成为了世界的建筑试验场。面对外国建筑师的先锋设计,中国建筑师开始了自己的反思:如何消费主义的浪潮下保留人文关怀?如何不被资本左右?
这需要建筑师自身的涵养,所谓“文以载道”,其本质与核心就是文化。中国第一批留美建筑师就进行了如何将所学的西方建筑知识运用于中国的现实环境,以及如何将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进行融合的探索。
展览现场,上海现代设计院设计的“常德市民之家”模型
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建筑所发生的每一次概念性变革都是以西方现代建筑为标杆的,其中不免有对原有的根基、体系考虑得不够充分的问题。当时的
陆谦受与吴景奇曾经提出了:“派别是无关重要的。一件成功的建筑作品,第一,不能离开实用的需要;第二,不能离开时代的背景;第三,不能离开美术的原理;第四,不能离开文化的精神。”
如今看来,这四点依旧适用,但绝不是鼓励存在的。徐明松提到了同济大学的老教授陈从周,今年正是他诞辰百年,他有很好的中文修养,后来成为园林大家。“园林的“造园术”,术不是核心,是灌注了他所有的文化修养。建筑师立起来了,建筑才能立起来。” 徐明松说。
华山美校学生通过在校内的展览学习
作为一个在中等艺术院校所办的建筑展,通过展览反哺教育,给学生艺术与文化的滋养,并生发出教育的理想,提示学生“工夫在诗外”。在设计教育的体系,建筑跨出了设计本体。所有艺术样态中,建筑最具人文内涵。因为它与人的生存、生活紧密相连,其他艺术可以孤立、隔绝,但是建筑在生活中是直观的、可以被体察的艺术并依旧延续包豪斯实用艺术的概念,为功能设计服务、为人服务。
所谓“建 术”培养的是文化人才,而非单纯的技术人才。
(杨佳怡对本文亦有贡献)
新闻推荐
12月2日,黄山首康医院联合黟县碧阳镇卫生院在黟县宏潭乡开展了“送医下乡、服务百姓”健康扶贫大型义诊活动。活...
黟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黟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