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舒甘来:记录一座山和一座城市的巨变

黄山晨刊 2017-09-30 15:10 大字

□记者程向阳汪悦樊成柱文/摄

“这就是黄山和黄山市。她的那些事儿,将在文中慢慢叙述……”《一座山和一座城市》这本书从“徽之黄山”的历史渊源、历史上的黄山管理、徽州要打出黄山牌、瘦死的“徽骆驼”等内容详细地描述了黄山市建市的全过程。当年这本书的出版,曾在全市引起不小的轰动,被称为“徽州文化圈的振聋发聩之作”。作者屯安东,是原徽州地委政策研究室主任舒甘来。

A

在新柏小区,已到古稀之年的舒甘来精神矍铄。“来,快请进屋坐,不用换鞋。”舒甘来的热情,一下消除了我们一路上的忐忑。他神采飞扬、亲和自然,说起黄山建市三十年的变化如数家珍。

舒甘来的老家在黟县屏山,从合肥工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东北一家大型国企工作,后来调到了石台县,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当时县里抽调干部下乡搞工作队,他写的一篇工作总结颇受县委书记的重视,被调到县委办公室当了书记秘书。之后,石台县划到徽州地区,他又被组织上调到地委办公室从事秘书工作,后来负责徽州地委政策研究室工作,并作为徽州地委旅游协调领导组办公室负责人,参加了地级黄山市的筹建工作。

谈起这段历史,已经退休多年的舒甘来用真诚的、历史的、客观的视角向我们阐述。

1979年,邓小平视察黄山时对徽州地委领导说:“黄山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是你们发财的地方。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提出“打黄山牌”,打开了徽州人的视野。

“打黄山牌,就是树立黄山的龙头效应和品牌效应。”舒甘来分析说,一个企业必须有个好品牌才能立足和发展,同样一个地区的发展也必须有个叫得响的牌子。当时,徽州的知名度不高,国外绝大多数旅游客甚至认为黄山是浙江的。徽州地区在国内外叫得响的牌子非黄山莫属,品牌叫响了,地区的知名度才能提高,旅游这个龙头才能舞起来。打黄山牌,就是要充分利用黄山旅游资源致富,用这根杠杆,来撬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舒甘来说:“当时,徽州农村普遍处于吃返销粮、许多人连饭也吃不饱的状态,当务之急是让老百姓尽快摆脱贫困,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是小平同志作为政治家的务实高明之处。”

打黄山牌,开启了徽州地区思想解放之门,黄山景区由接待型向旅游经济型转变。舒甘来说,当时黄山管理处的任务主要是按照上级审批的项目维修道路、房屋,保护山林资源与文物古迹,同时完成上级交办的接待任务,接待对象以省部级以上领导、科学家、艺术家和劳动模范为主。一项统计显示,1956年至1978年22年间,黄山风景区平均每天仅接待30余人参观。从1962年至1978年,除1976年盈余22401元外,其它年份均是亏损。“这种情况就是守着金饭碗讨饭过穷日子。所以,尽快利用黄山致富,是邓小平在徽州谈话的重要思想。”舒甘来说。

打黄山牌,旅游由“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向旅游是“有益群众身心健康的积极休闲生活方式”转变。1979年6月,黄山开始有了收取门票的历史,最初的门票为每人0.5元。当年,黄山营业收入达到75万元,盈利20万元。

打黄山牌,山区由林茶为主向“旅工农”协调发展的重大发展战略转变。长期以来,徽州地区先是“以粮为纲”,后提出“林茶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邓小平在黄山的谈话开拓了人们的思路,徽州地委此后把“林茶为主”的发展战略改变为立足于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走“旅工农”的道路,逐渐把徽州建成山清水秀、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交通便利、人民富裕的旅游经济区。

B

1987年11月,国务院批复撤销徽州地区、县级屯溪市和黄山市,设立地级黄山市。1988年4月,地级黄山市正式成立,辖屯溪、黄山、徽州3区和歙县、休宁、祁门、黟县4县。

“我至今认为,黄山建市的初衷是好的。”舒甘来说,任何改革举措,都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背景,必须兼顾各方的利益,当时决策机关考虑的思路,应当是实事求是的。当时为了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用黄山作市名,主要为了解决大交通、大形象,实现统一协调发展的核心问题,解决山上山下、黄山所在的乡、镇、区、县,以至整个地区的体制,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制约黄山旅游发展的瓶颈问题。

“黄山市建市以来发生的巨变,也证明了这一点。”舒甘来说,黄山的世界遗产保护得到联合国的重点推介和褒奖,并作为向全世界推荐的典范;黄山的旅游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黄山市的主导产业和主导经济;黄山乡村旅游迅速崛起,徽文化的保护积聚……这就是黄山品牌的力量和魅力。

今天,不时听到大黄山概念,包括中央电视台对外推介宣传的记录片《大黄山》,但在30年前首先将“大黄山”写成文章的人是舒甘来。1987年7月,在地级黄山市成立之前,时任徽州地委政研室主任的舒甘来在《徽州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必须树立“大黄山”观点》,这在当时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号,引起了轰动。这篇文章后来被评为1987年全省好新闻作品二等奖,这也是“大黄山”观点首次在报刊发表而公之于世。

舒甘来表示,树立大黄山观点,是富有远见的发展战略。所谓大黄山观点,不是把黄山旅游业的发展限制于154平方公里的风景区内,而是以黄山为中心,皖南为重点,徽州为主体,建设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综合性的大旅游区,使这一地区的旅游经济成为当地乃至全省的经济支柱之一。

今天看来,这个观点仍然没有过时。

C

从当年英姿勃发到现在古稀之年,变化的是年龄,不变的是文化的情怀。时至今日,当年的黄山“笔杆子”舒甘来仍然笔耕不辍,用自己的文字记录、讴歌黄山和徽州的历史和变化。除了《一座山和一座城市》,记述徽州两千多年发展沿革的《徽州上下两千年》,以及新近出版的以明末徽州第一历史大案为背景的长篇历史小说《徽州布衣》反响都很不错。

长期在政策研究部门工作,养成了舒甘来注重用数据说话的习惯,他介绍说,建市三十年,黄山旅游有了飞速发展,成为全国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1986年,全地区接待游客420万人次(含入境游客8万人次),收入7430万元,旅游创汇215万美元,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23.4%。去年,黄山市全市接待游客5187万人次(含入境游客215.2万人次),增长12倍;旅游收入450亿元,增长605倍;创汇6.72亿美元,增长312倍;全市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51.2%。

以黄山为龙头的旅游经济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发展。1986年,徽州地区国内生产总值9.4亿元(剔除了划出去的绩溪、旌德、石台三县,下同),财政收入5.73亿元,农民人均年收入395元。2016年,黄山市国内生产总值576.8亿元,比建市前增长61倍;财政收入99亿元,增长17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69元,增长32倍。

在发展以黄山为中心的旅游业的同时,徽文章也做得有声有色。西递、宏村列为世界遗产,徽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徽学研究方兴未艾。旅游经济的发展,为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实力,百村千幢古民居的保护,大批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弘扬,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黄山进山人数不可能是无限制的。国家旅游局核定黄山日最大容纳量不超过5万(天气不好不超过3.5万),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旅游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为代价来片面追求黄山的旅游人数。而区域广阔的徽州乡村和文化旅游,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在他看来,文化旅游已成为黄山市旅游的主基调,去年黄山市全年接待游客5187万人次,旅游收入450亿元。其中,黄山风景区旅游人数330万人次,占全市6%;旅游收入16.69亿元,占全市4%。同年,拥有徽州古城的歙县旅游人数803万人次,收入70.5亿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古民居的黟县1441万人次,收入109亿元;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和花山谜窟的屯溪区1019万人次,收入118亿元;拥有太平湖的黄山区920万人次,收入73.5亿元,“文化旅游无论是人数和收入都大大超过黄山景区。”

“在徽州这片文化深厚的土壤里深耕细作,这里面不仅有厚重的历史记忆,而且有价值连城的金子。”舒甘来语重心长地说。

新闻推荐

黄金周临近,特色民宿走俏

□记者李晓洁晨刊讯黄金周临近,特色民宿成为住宿资源的重要补充。据民宿预订平台途家网数据,今年黄金周该平台订单数较去年同期增长近400%。其中,别墅类民宿火爆,订单数同比增长近500%。国内老牌共享住...

黟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