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生活新气象新名片新亮点胡门村美丽乡村建设瞄准“四新”

黄山晨刊 2017-09-26 14:15 大字

□程艳芳李超

晨刊讯如今,走进黟县胡门村,浓郁的乡土田园气息迎面扑来,粉墙黛瓦的民宅错落有致,平坦整洁的水泥路纵横交错,独具一格的农民文化乐园风味十足,修葺一新的沿河步道整齐划一、绿树成荫……这是该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呈现出的美丽景象。

胡门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紧紧围绕“人美村美乡风美”的理念,着力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依山傍水的优美村落田园牧歌式的美丽家园。目前该村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1.2万余元,全面普及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是市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一村一品”特色示范村、省级生态建设示范村。

完善配套

打造适宜居住新生活

在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中,该村先后投入173万余元,建立污水管网处理系统,完成危房改造项目、胡门村公路沿线和岭脚村庄道路硬化、小农水项目建设、水毁耕地复垦项目、农村电网改造项目等基础设施建设,新改建危房62套、完成道路硬化4.732公里,新建水冲式公厕1座,户户通上了自来水,实现了“村中主干道路100%硬化,安全饮水工程100%惠及”的目标;有序实施“两个工作站”、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村健身场所、篮球场、文化乐园等活动场所,完善了老年活动中心及公共服务楼及其他配套设施建设。目前,胡门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配套,功能齐全,村民们安居乐业,广大群众过上“学习有场所、活动有阵地、健身有舞台”的美好生活。

挖掘文化

展现乡风文明新气象

该村注重打造特色文化、传承历史文化、挖掘民俗文化,努力建设农民文化殿堂精神家园。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形成邻里和睦、尊老爱幼的文明新风。积极搜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故事、传说、名人轶事等,打造了百米文化墙,以和谐胡门为主题,在最醒目位置将该村传统文化一一呈现,绘就了一幅幅尊师崇文、勤廉爱民画卷。认真开展“最美庭院”、“五星党员共产党员户”评比活动,评比出一批优秀党员干部和群众,引导全镇形成见贤思齐、择善而从新风尚。

培育产业

争创村强民富新名片

该村充分利用黄山黑鸡优势资源,按照“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发展要求,做好产业规划,先后成立了黄山黑鸡保种场,组建了黄山黑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实施了县级重点项目黄山黑鸡保种场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养殖厂房全面投入使用,使黄山黑鸡从保种选育功能发展到年培育种鸡6000羽、孵化鸡苗25万羽,带动全县养殖大户12户,辐射农户475余户;该村瞄准土地流转的契机,积极扶持当地致富能人带头创办家庭农场种植粮油,流转2860亩,平均亩产约425公斤,总产量约121余万公斤,产值270万元,净利润将达80多万元。土地亩产值成倍提高,抛荒地变成了“金土地”,农民收入逐年递增。

整治环境

打造旅游发展新亮点

该村以村庄环境整治为突破口,通过开展洁净家园创建行动,铺设了石板路,改善了村民出行。对污水进行洁化,建成了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装置,达到雨污分流排放的标准。添置摆放美丽乡村文明提示牌和垃圾桶,方便村民就近处理生活垃圾。开展了房前屋后“六乱”整治,整治了入村主干道,提升了村容村貌,美化了居住环境。聘请保洁员,实行全天候保洁,村庄内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实现了垃圾处理“不见天,不落地”。疏通河道,探索建立胡门农户集资拦河养鱼并负责保洁的河道自治管理新机制。借助胡门古树群,利用农村自然风貌、山水资源、乡土文化,加快形成以特色景点为核心,休闲旅游为基础的乡村旅游,发展壮大胡门龙隐山庄和农家乐,实现村美民富人更美。

新闻推荐

从传统农民到职业农民徐海波:梦想在田野中生根发芽

徐海波,黟县有农生态有限公司董事长□记者吴玉莲/文李晓洁/摄如今,在黄山提起生态农业,就不得不提“有农”。虽然公司才成立3年多时间,但该公司已在流转的7015亩核心基地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社会化服务...

黟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