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让石墨茶声名鹊起
■ 王钜涛本报记者白云磊
黄山名茶众多,在“祁红屯绿”的盛名之下,近年来产自黟县的石墨茶声名鹊起。作为县级道德模范的李明智扎根家乡,经过十多年奋斗,传承并挖掘出了黟山石墨这一地域性历史名茶,本土茶叶销路大开。他还大力推广有机茶种植,在提升全县茶叶品质的同时,拓宽了茶农的致富路。
传承历史文化名茶
李明智今年47岁,是黟县美溪乡庙林村人,最早从做木材生意起家。上个世纪90年代,依靠经营木材积累的客户资源,他开始尝试贩卖茶叶,主要收购农户家中的散茶,由于收购的茶叶品质参差不齐,质量无法保证,他一度损失惨重。
尝试失败并没有让李明智放弃,他认识到,如果想保证品质,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茶园。 2004年,在妙峰山拜祭堂附近原始密林中他发现了野茶棵,面积约500多亩,这让他萌生了开发高山有机茶的念头,遂承包了这片山头。培育新苗、建厂房、购机器……他说干就干,还不断到外地取经,邀请大学教授驻点把脉。
经过10多年发展,李明智将一家以茶叶加工、销售为主的小型企业打造成了全县知名的茶叶公司,年产值4000万元。由于传承并挖掘了石墨茶这一历史文化名茶,他本人荣获了“省级非遗传承人”荣誉称号,石墨茶也入选了全国农业文化遗产系统。
茶叶品质是第一追求
四月上旬,在风景如画的黟县美溪乡,一批批茶叶鲜叶从附近茶园运送到安徽弋江源茶叶有限公司。走进作业区,一股茶香清新扑鼻,“只为一杯无农药安心好茶”的红色标语异常醒目;全自动化的标准生产线上,鲜叶摊上去,经杀青、理条、烘干等多道工序后一次性成形。
李明智告诉记者,目前自有茶园面积有1000多亩,海拔在500至1000米之间。整座山树木繁茂,但却是人迹罕至。上山只有一条小路,如果是从山脚爬到最高的一处茶园,起码要花3个小时。
“茶园地处偏僻,周边生态环境好,这是最大的先天优势。 ”在李明智看来,
茶园环境封闭,远离污染源,十分有利于培育有机茶,可以做到不施化肥、不打农药。
另外,李明智对茶园的亩产量也是严格控制,因为产量越高,土壤需要索取更多肥力,要想保证产量,只能大量施肥。 “如果在产量和品质间二选一,我肯定选择后者。 ”他郑重地说道。
经营中,李明智十分看重诚信。2013年,他有一批3万元的产品发给了客户,货款已经打到了他的公司账户,但客户来电反映这批货的干燥剂出现问题,他二话没说紧急召回这批产品,最后还给客户多补了4000多元。李明智认为,“这不是给个人加分的事”,客户却看在眼里,与他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靠着诚信经营,2016年,李明智获得了第二届黟县道德模范的荣誉称号。
向农户推广有机种植
除了发展自家茶园外,李明智依靠成立的明智茶林专业合作社,吸纳了周边500户茶农,辐射茶园3000亩。他还建立了茶苗防疫基地,将改良的茶苗送给茶农。
李明智希望,通过向农户推广种植有机茶,进一步提升全县茶叶产业的品质,打造黟县的地域名茶,但是这一过程并不容易。他介绍说,转化成有机茶需要3至5年时间,其间,茶农不仅面临减产,而且劳动力成本还会大幅提升。与此同时,要保护茶园周边的自然生物链,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但他话锋一转:“有机茶减产但并不减收,如果按照现在市面价算,要比普通茶叶高一倍。 ”
李明智表示,向茶农推广有机茶,其实是给自己施压,需要不断开拓市场,才能真正换来效益,这是“痛苦并快乐着”的过程。在他的不懈坚持下,目前明智茶林专业合作社已是国字号示范社,合作社的有机茶园也达到了1500多亩,平均每亩收益提高了一千元。
为了帮助李明智发展有机茶,一直以来,黟县农商银行给予他大力支持,凭借良好的信誉,他的贷款额度从当初20万增加到300多万。目前,该行推出了“道德贷”,今后,像李明智等道德模范将得到更多信贷优惠。
新闻推荐
□记者舒俊文/摄4月2日,午后的屏山村显得格外古朴宁静,一群外地游客慕名走进“御前侍卫”艺术精品酒店,瞅一眼徽州建筑的木梁,摸一摸民国时期的瓷片,在时光穿梭间感受徽州古村里的老上海风情...
黟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