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股份制扶贫”让贫困户变股东享红利

黄山日报 2017-04-18 15:00 大字
最美人间四月天,春光短暂莫等闲。匆匆扒了一口午饭,蔡东海卷起裤腿准备下田,“趁着天气好,把最后几亩田打完。”50多岁的蔡东海是黟县渔亭镇汪村农机服务队的农机手,也是村里的贫困户,他娴熟地操作着打田机,轰隆隆的机器声奏响了春耕生产的交响曲。

地处渔瑶公路两旁的汪村是渔亭镇唯一一个省级贫困村,全村共有34户贫困户,90%以上为因病致贫,自身发展能力不足,无法自主脱贫。守贫,不甘心;脱贫,没底气,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帮助贫困户彻底拔掉穷根?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一班人,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通过摸底走访核查,全面掌握了贫困户的家庭信息,开始了精准施策的积极探索。

汪村土地平旷,水田较多。去年,村里结合正在开展的土地流转试点工作,千方百计整合各类资金购置农机,成立了农机服务队,并选取两户贫困户作为农机手进行了专门培训。因病致贫的蔡东海一年操作农机有5000元收入,再加上种养业等,年收入从过去的2000多元跃至1万多元,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舒心。

“如今,农机服务队不仅服务本村流转的土地,业务还拓展到了其他村。此外,还通过土地管理用工、发展特色种养业、岗位扶贫等让贫困户有了更多收入。”***的初步成效让村第一书记胡志勇充满信心:“让贫困户过上好日子,这是汪村迈出的第一步。”

为了实现整村脱贫,今年,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的积极努力下,黟县农友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汪村正式成立分社,在土地流转的基础上,开始探索土地入股扶贫模式,汪村535亩土地全部流转种植水稻,同时将29万元扶贫资金以股份的形式用于合作社经营运转。“全村34户贫困户除土地入股外,每户还另外再分1股扶贫股,扶贫股按基准利率分红。土地股则每年500元保底,分红部分按收益浮动。”渔亭镇副镇长胡志刚介绍说。

“扶贫股+土地股”的创新,让贫困户变股东,村民张也弟就是受益者之一。由于劳动能力匮乏,他家的2.2亩土地一直由别人耕种,没有任何收益。如今这2.2亩地按照2.2股土地股入股,再加上村里分给他1股扶贫股,仅靠着3.2的股份,每年就能从合作社拿到3000多元钱。

“活了一辈子,没想到现在还能当上股东,每年还能分红。”贫困村民打心眼里乐呵。

“股份制扶贫”让“失能弱能”的贫困户尝到了甜头,也为周海权的黟骆驼土特产有限公司注入了活水,实现了企业与贫困户的“双赢”。

吃过午饭,周海权没顾上休息,就到厂里忙活。“正是笋子上市的时节,一天要加工5万公斤鲜笋。”一边说一边向记者展示着刚出炉的干笋。他身后的烘焙箱发出呼呼响声,浓郁的笋香在空气中弥散开来。

“我和贫困户签了3年合同,每年按照不低于6%的利息给予分红。”周海权一直在网上经营土特产品,去年准备扩大生产规模,急需资金,而这笔资金就来源于汪村11户贫困户的55万元扶贫资金。

“有的贫困户没有发展能力,5万元就花掉了,贫困问题还是不能根本解决。”胡志刚告诉记者,每户5万元的扶贫资金在周海权的公司里发挥着最大效益,每年他们可从产业中获得入股分红、务工、卖笋等各项收入。这种扶贫信贷纽带,不仅解决贫困户无法自主脱贫的难题,还破解了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保障双方受益。

扶贫资金跟着贫困群众走,贫困群众跟着产业走。把扶贫资金作为贫困户的股份加入合作社或者企业,避免了扶贫资金很快被“吃光用光”的现象,汪村将“输血式扶贫”转为“造血式扶贫”的大胆探索,正在成功破解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难题。

·袁玉灵 祁俊 李学军·

新闻推荐

西递石林景区迎来大批游客

4月11日上午,黟县西递镇石林景区迎来旅行社游客近700人。游客们对石林景区内千姿百态的花卉,秀丽神奇的喀斯特地貌赞叹不已。今年以来,西递镇加速实施西递石林旅游综合开发项目,续种特色花卉...

黟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