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规模发展谱新曲——黟县农村综合改革系列报道之二

黄山日报 2015-12-09 08:53 大字

近日,喜讯传来,黟县朱村蔬菜基地喜获国家级蔬菜标准园称号,这是该县继2013年黟县横岗蔬菜基地首获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后的第二处,给黟县规模化经营发展的农户们又注入了一记“强心针”。

走进朱村蔬菜基地,空气里飘散着淡淡的清香。干净笔直的硬化道路,一排排整齐的标准化大棚,一垄垄长势喜人的蔬菜,绿油油的辣椒、莴笋,紫莹莹的茄子……大棚里,村民们埋头忙着采摘新鲜的蔬菜,不时一抹额头的汗,闲话家常,偶尔抬头相视一笑,丰收的喜悦映红了大家的脸。

朱村蔬菜基地始建于2011年,现建成面积300余亩的连片基地,全部采用大棚标准化栽培,主要供应本地市场。以往地块大多较为零散,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收益较小,既不利于管理,也影响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我们原先都是散户,各做各的,大家种的品种都差不多,市场就那么大,就是‘自相残杀\’。”最早把蔬菜“搬到”朱村基地的欣蕾家庭农场负责人、基地的经销大户程晓军说,“一旦实现了规模经营,统一田间管理成为可能,大家抱团‘取暖\’一起闯市场,避免了资源浪费和重复竞争,效益也翻了好几番。”

近年来,黟县政府以土地流转为抓手,把培育家庭农场作为发展农业的重头戏,在政府的鼓励支持下,包括华峰家庭农场、欣蕾家庭农场在内的4家大户在朱村基地落地生根,并强强联合组建专业合作社,进行了无公害认证,注册了商标“驹骑”,实现全园全程质量安全监控,按照“统购统种统管+统收统销”模式,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实行标准化生产、科技化带动、品牌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我们要像小马驹一样不知疲倦,奋勇争先,为民服务,带民致富。”华峰家庭农场负责人许杰华说,目前,朱村蔬菜基地平均每天上市蔬菜3-4吨,年产值达270万余元。

土地流转让规模经营成为现实,而大户与大户之间的强强合作成为了黟县农业由大做强的保障。

随着时间推移,生产要素流动加快,土地的经营主体从单个农户逐步发展成为以家庭农场为核心的大户种植模式,已在黟县遍地开花,家庭农场主已经成为黟县农业建设的生力军。这支队伍里,近年来发展较好的农村能人、专业大户、返乡创业人员、大学生已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目前,全县50亩以上涉及的规模流转经营主体约140个,百亩以上的大户数占全市一半以上。家庭农场达90家,新增23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6家。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黟县农村综合改革的主命题已经从土地确权流转向主体培育、社会化服务过渡,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也逐步升级成为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

在柯村镇胡门村,村民吕有春的身上“升级”正在发生。吕有春原来常年在外打工,去年回家后就寻思着在家乡干一番事业。在政府鼓励支持下,短短两年,有春家庭农场的规模、效益呈几何倍数增长,种植技术、农场管理,吕有春也越来越游刃有余,“打工仔变成了庄稼地里的能人,常年在外‘流浪\’的人终于回到家乡,扎根家乡了。”

“一份地挣两样钱,值!政府这步棋真是走对了!”朱村村民鲍金芝乐呵呵地说,“在基地每天的薪水80元,再加上出租田地的租金,一年下来能有近3万元的收入,比自己从前种田‘单干\’省心多了!”在黟县,像鲍金芝这样的农户还有很多。

(下转第二版)

通过土地确权流转,村民们把土地交给了大户,又被大户返聘当起了“农业工人”。新型经营发展模式让土地迸发新生机,农民又有了新盼头、新奔头。

“你还别说,现在小汽车都快成咱们县家庭农场主的‘标配\’了,土地流转、规模发展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黟县农委副主任朱华丽开心地说。

土地流转使得零散的土地实现集中连片,而通过规模化生产、现代化经营,闲散、抛荒的土地资源被盘活,并催生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实现了增效增收。古老的土地焕发出新的活力,唱响着一首欢快动听的丰收之歌。

学军  刘晨  汪鼎 祁俊

新闻推荐

祭祀祈福福满西递

12月22日,冬至当日,由黟县徽黄旅游集团和合肥论坛旅游频道联合举办的“祭祀祈福 福满西递”汉式祭祀在西递景区举行。活动由穿汉服、祭轩辕、游西递、抛绣球、投壶射箭等组成,旨在传承和...

黟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黟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