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早读西递——古村漫步系列之八

黄山日报 2015-09-19 09:07 大字

□ 余治淮

都说读书宜早,早上空气清新,头脑清醒,所读之物,易于记忆。其实,品尝西递,读懂西递这部千年奇书,也宜一个“早”字。清晨欣赏西递,那是别有一番意趣。

时光上溯到明、清两朝,西递的清晨是一种催人奋发的氛围,随着鸡鸣三遍,尽管是晨曦微露,夜幕尚未全部拉开,但孩子们的诵读之声随即而生,这家、那户、此起彼伏的琅琅书声,推出了充满活力的新的一天。古人曾称西递清晨的书声“比舍相答”,意思是仿佛正在进行一场全村性相互答辩的学术交流。这种清晨诵读的氛围,让人们看到了西递未来的美好前景。

西递古人为什么不是静静地看书,而是大声地诵读,探索个中缘由,我想起了看过的一本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访谈录,先生以九十高龄尚且对早年读过的古文华章,信手拈来,出语惊人。在回答众人的咨询时,先生朗声答道:“得益于我早年的诵读,因为是读而不是看,加深了印象,提升了记忆。”

也许正是得益于这种诵读,使得西递人在学识、记忆和科举考试等方面与外人相比都略胜一筹,仅以清光绪年间“公车上书”为例,这份以康有为、谭嗣同等人牵头,旨在希望朝廷能顺应时势,维新变法的上书集合了全国赴京会试的举子签名,而在这份洋洋洒洒的名单上安徽举子只有八名,八名之中四名是黟县人,四名黟县人中三名是西递人,姑且不谈西递读书人的家国情结,单就这比例来看,当年西递读书人,以文入仕者恐怕会令许多地域望尘莫及。

西递人喜欢读书,但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并非只将读书作为搏取功名的敲门砖,他们把读书作为一种自我提升、享受人生的追求。清代西递富商胡春帆,经商不管到什么地方,必先到当地书肆去认认真真读上几天书,然后才去和人家谈生意。每次归来,宁可货物少带一些,喜欢读的书却一本也不能少,即便后来成了富甲一方的巨商,依然是终年手不释卷,正因为如此,西递古人才会生发出“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的感悟。而西递之所以能在中国改革开放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其间,既有历史的偶然,更是历史的必然。

如果说昔日西递的清晨,男人们在用诵读,追求和渲染阳刚,而女人则用从容的洒扫,徐徐的炊烟抹开静谧、平淡的阴柔。据说清代后,西递女人们早上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跪上椅子,将摆在横条桌上的自鸣钟发条拧紧,使它能保持永不停歇的“嘀嗒”声。而这钟摆摆动的钟声合着同样摆在横条桌上的花瓶和镜子,其组合而形成的谐音“终生平静”便是西递女人对家庭对在外拼摶的男人们深情的企盼和祝福。

时至今日,西递人厅堂上的横条桌上已经少了永不停歇的钟摆声,但踱步清晨西递,目睹今日西递人那份淡定、从容、与都市清晨那搏命的快节奏还是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让人感到人类不应只是一种超负荷的运转,生命的节奏应该有更多的丰富多彩,从而滋生逗留西递、小住黟县的念想。

当然,今日西递的清晨也没了当年那“比舍相答”的读书声,但行走在清晨的古街巷中,欣赏那一幢幢精美绝伦的古建筑,你还是能依稀仿佛听到那远去的历史中,时断时续不绝于耳的书声,正从那一幢幢庭院中曼妙飘出,于是,你会感悟,勤读的书声,能让一个宗族创造辉煌,相信不懈的读书声,同样会助推一个民族实现的伟大复兴。

新闻推荐

黟县地税局便民服务零距离

今年来,黟县地税局纳税服务始终坚持以纳税人为中心,以便民高效为手段,不断改进和完善纳税服务工作,着力将便民办税风吹到每个纳税人心中。牵好一根“线”。以全面落实《全国县级税务机关纳...

黟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