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仿佛我是被刺骨的北风吹进平遥古城的天色已近昏暗在城

安庆晚报 2012-12-22 18:02 大字

[摘要]方桂红

 

仿佛我是被刺骨的北风吹进平遥古城的。

天色已近昏暗。在城外转乘游览观光车进城,风,悄无声息的割着人的脸,甚至无耻的钻进衣服里,让人哆嗦着,只求早点抵达导游提及的那个客栈,再也顾不上夜幕下古城的模样。

路上行人很少,巷道的清冷,孤寂,给人错觉,以为自己走进的是郊区,而非旅游之地。观光车奔驰的速度极快,左拐右转,从这条巷道到另一巷道,看着迎面而来,又频频后退的围墙,脑海里就跳跃出电影《地道战》的镜头,仿佛随时随地都会有人窜出来。继而,又为自己这荒谬想法哑然失笑。

夜,睡的是炕,很是新奇。然而,也仅仅是炕的样式,并非真炕。毕竟这里取暖依然是靠空调或取暖器。许是因为房间窄小,两壁间宽度也只有炕的设计,才能容纳下双人住宿吧。想必,晋商的精明,在这也可见一斑了。

让我欣喜的,是清晨走出房门那刻—————恍如隔世。典型的明清式四合楼院,小小院落,两层阁楼,空间虽是有些局促,但却朴实、精美,砖墙瓦顶,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尤其是廓檐上的红灯笼,以及彼时房间门窗映衬的灯光,添设了庭院动感,使之更为雍容华贵。在用相机拍摄的那刻,我臆想着:倘若有位身着淡粉色宫装,盘起的秀发上斜插一支薇灵簪的年轻女子迎我款款而来的话,那我一定会断定,误入此境的必是自己,而非她。

阳光已经照到城楼或街道店铺,只是,风,依旧凛冽,没有温情,即便是太阳赐予人的丝丝暖意,也被它拂得一干二净。

据说,平遥古城的交通脉络是由纵横交错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而南大街则是当年商业最繁华的街道。如今,这条街道,依旧保存着明清时期的风貌,两侧店铺鳞次栉比,有客栈、商店,还有当年有名的百川通票号、协同庆钱庄、黄酒老字号“长升源”、绸缎庄“长泰永”等旧址。许是我们逛街的时辰尚早,这些店铺几乎都没有开门,只有屋檐下一盏盏随风摆动的红灯笼证明,眼前是真实的建筑,而非一壁图画。不过,我还是有点羡慕住在赵大弟故居里的人,单进的四合院,小巧玲珑,风雅别致,门窗的镂空风格更让我喜欢。尽管,我感兴趣的,是县衙以及镖局内部的建筑,苦于时间匆匆,且行程中没有安排入内参观,我只能在门外徘徊,时不时的踮着脚尖,越过众多人头,借助相机快门,来填补自己“到此一游”的遗憾。

在县衙附近城楼的售书摊前停了步,原打算只买《平遥》,可看到“签名售书”提示,不由的,就朝买书人多望了几眼,灰色的棉袄,寒风中,中年男子弓着身体,两手拢进手袖里,憨厚的表情,不见一丝的文艺相(这话倒不是贬损文人,在黟县宏村,我能感受到这气质),和他聊了几句,得知他初中结业,长期苦学兼修,已写书四本。很少读长篇小说的我,没犹豫地,就买下了花费他十年时间写就的《世事》。那一刻,之前店铺老板娘说的话又响在耳边:人勤点就行。当时,她店里挤满着购买纪念品的人,她说这句话时有点自感欣慰—————因为冷,其他店铺还没开张,正是她的勤,揽到了许多生意。

勤,是晋商精神。其实,勤,又何止仅于经商?回到家中,我最先读了《世事》。也许,要不了多久,我会把小说内容淡忘,可我不会忘记“赵村林”这个名字,尽管他只是省作协会员,不是名家。我的不会忘,是缘于他初中结业的学历,十年磨一书的努力,以及书写四本书的勤奋和坚持。

人勤春来早。我不知道,平遥之行,给予我最大收获的,是不是更在于此!

新闻推荐

明清芜湖商业发展成绩辉煌

三是海纳百川、吸纳包容的开放精神。芜湖襟江带河,交通便捷,信息灵通,商业素称发达。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芜湖进一步繁荣,成为全国著名的商业都会。有“东南都会、皖...

黟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