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徽林漫步题额的教育意义

黄山日报 2011-09-13 15:59 大字

□ 黟县  朱来平汪文武

游览古村落时,细心的游客可能会发现:在有些民居庭院的门楣上,留有题额。这些镌刻于青石或者砖块之上然后镶嵌在门洞上方的题额,用字不多,内容丰富,承载着多方面的功能。它是民居建筑的一部分,虽小,但起到独特的装饰美化作用,可以让人感受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题额,也是精致的书法作品,各种书体,或飘逸或端庄,或清秀或雄健,具有很高的书法审美价值。而像“亦园”、“武亭山房”、“双桂书屋”之类,则可以明确标示地点。除了这些以外,题额的文字内容还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教育,不论在什么社会、什么时代,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旧时,以“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为价值观的黟县人,多寄命于商。他们常年奔波在外,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回家一趟。这样,他们与子女难得有朝夕相处的机会,对子女的教育自然不能耳提面命。为了把对子女的殷切希望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传达给下一代,聪明的商人就在建造房屋时,在门额上题几个字,让子孙后辈朝夕见之,日日念之,从中悟得某种道理。身处千里之外的商人,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来达到教育子女的目的。

封建社会里,通过业儒求取功名,是正统的人生价值理念。即使是在商场上成效显著的富商巨贾,骨子里对“士”依然无比崇拜,希望自己的儿孙能跻身“士”林之中。因此,有人以“步蟾”二字作门额。“蟾”,也就是蟾蜍,古时传说月亮中有蟾蜍,因而又用为月的代称。“步蟾”点明了环境的幽雅清静:当你置身其间,宛如进入了月宫仙境一般。再仔细推敲,主人的用意恐怕不止是如此。科举时代应考得中,叫“蟾宫折桂”。“步蟾”,是对“蟾宫折桂”的更简练更含蓄的表述。主人或许屡试不第,转而经商。尽管经商让他积累了财富,可以风光地回家乡建造宅第了,但还是教育儿孙要读书业儒,有朝一日能实现“步蟾”的愿望。

黟县古时有“养正家塾”。家塾之名“养正”二字,出自《易》中“蒙以养正,圣功也”之句。蒙,指童蒙固有的淳朴、单纯等好的素质;正,正大光明的品德。家塾是教育族内弟子的机构,“养正”则直指教育的核心:教育是神圣而重要的事业,对于孩童固有的美好心灵,要予以正确启蒙,培养他们走上正道。

西递有一则题额叫“百可园”。古人说:“咬得菜根则百事可为。”菜根,多为弃物,其味、其用皆不及枝叶花实。咬得菜根,实际上是能吃苦的形象说法。主人以“百可”名园,意在教育子孙,人生在世,要不怕困难,不怕吃苦,才能有所成就。一个人在窘迫困顿时,有了能“咬得菜根”的意志,又愁何事不可为呢?

还有“问渠书屋”、“源头活水”,化用朱熹《观书有感》诗句,教育子女读书要勤奋用心,而且要持之以恒,因为学问无止境。“作退一步想”这一题额,更是主人对自己人生经验的哲理总结。它化用“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联文,教育后人:忍让和谦逊是一种美德;凡事都该从长计议,不能为争一时之气而酿成大祸。

小小的题额,成了古人教育启迪子孙的一种形式和手段。这对其子孙日后的立身处世、为学创业,无疑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这些题额的教育意义,在几百年后的今天,也没有过时。

新闻推荐

渔亭镇红红火火迎国庆

本报讯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火红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起。随着国庆节的来临,黟县渔亭镇的街头庆祝国庆的气氛越来越浓。大家纷纷行动起来,通过悬挂国旗、灯笼,插彩旗,美化大街小巷等方式喜迎国...

黟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