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林漫步《玉堂公遗训》碑刻
□黟县 朱来平汪文武
《玉堂公遗训》碑刻现藏于黟县档案馆。此碑为长方形,高121cm,宽55cm,厚9.5cm,上方刻五个圆形,“玉堂公遗训”五个阳刻楷书大字分嵌其中,碑文为楷书阴刻,字体工整,飘逸大方,共14行四百余字。碑面完整,文字清晰。碑文如下:
玉堂公遗训
盖闻天之所废,人莫能兴;天之所兴,人莫能废。夫天之兴废人者,岂有他哉?亦视其人之仁与不仁焉耳。忆我先君生於前清道光甲辰年,既无伯叔,终鲜兄弟,所赖以光前裕后者,帷先君一人。值咸丰年间发匪扰境,先君适患风疾,两足痿躄,跬步不能行,僵卧山蓬,束手待毙。匪至不加害,辄舁以去觅药医之,如旧相识。然及他适又送之归。于是卒免於难。噫!当此烽火连天之际,生灵涂炭之时,里中强健矫捷者十之八九,独我先君以废疾免,岂非天灾?厥后乱定,先君风疾亦俞,乃感彼苍眷顾之深,与祖宗积累之厚,益自奋发刻苦,剪荆披棘,修葺敝庐,沐雨栉风,开辟草莱,辛勤数十载,始克恢复旧业。而好善恶恶出自性成,见人有善举,必极力赞成之;见人有过失,必苦口忠告之。待人忠厚,励己端严,闾里咸犹称道之。暇时,辄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二语诲不孝。谓恶者,德之贼;善者,德之基。锄其贼而开其基,德日新矣。不孝耳熟是言,终身不敢忘。又欲传之后人,故历具先君遭遇之奇,创造之艰,操守之正,训诲之切,勒之於石,俾后嗣读之如亲领祖训。思则是效,世守罔替,则幸甚也。
不孝男明桂敬述
孙茂森奉书
民国十八年岁次己巳吉月穀旦谨立
这方镌于1929年的碑刻,所记内容可以说是一个生动的历史教材,让后人认识到在充满恐怖血腥气息的战争中,也有向来为人忽略的人性美的存在。当时太平天国运动轰轰烈烈地发展,甚至蔓延到了自古少有战争烽火直接波及的黟地。正史和民间的口碑流传,对太平天国起义和太平军都弥漫着深深的敌意。太平天国起义是为了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其在中国封建史上的功过是非,当是历史学家思考探讨的课题。但是在客观上,起义、战争给百姓带来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太平军所经之处,烧杀劫掠是家常便饭。其行径真是罪深恶极,罄竹难书。据史载:从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起,太平军与清军在黟县的战事持续了十年之久。在这期间,许多村庄一夜之间成为废墟焦土,至今在宏村村、雉山村,宏潭的汤村、胡村等地还能见到大片屋基的遗址,残砖碎砾上野草自生;许多村民为了保全性命,不得不携老扶幼离开家园。一时间,田地荒芜,人口锐减。在黟县民间就流传“哭一声,害一坑”、“长毛是鬼”、“躲长毛”的说法,足以说明太平军的凶残无道。
然而,《玉堂公遗训》所记却是例外,作为一个与后人对太平军的总体印象相去甚远的个案,其真实性无庸置疑。它以温馨的细节,让人拨开时间的云雾,还原了历史的真实。玉堂公在咸丰年间“适患风痪,两足痿躄,跬步不能行,僵卧山蓬,束手待毙”之时,遇“发匪扰境”。令玉堂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匪至不加害,辄舁以去觅药医之,如旧相识。然及他适又送之归。于是卒免于难”。原来,凶残无道的太平军并不都是丧尽天良的杀人恶魔,他们当中也有仁义之人,也能爱民恤民,帮助救治患病的人。
太平军救助玉堂的善行,在玉堂公心里播下了善种,同时也在他身上长出了善果。玉堂公“卒免於难”之后,遂“奋发刻苦”、“辛勤数十载”乐善好施。“好善恶恶”,也就是遇人行善,他极力赞赏;遇人为恶,他则极力劝阻告诫。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及行为去告诉周边的百姓要多行善举,不做坏事。而且,他能够意识到“恶者,德之贼;善者,德之基。锄其贼而开其基,德日新矣”,认为人生在世,应该明辨善恶,行善积德,远离邪恶。在高奏和谐主旋律的今天,更需要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像玉堂公那样,身体力行,大力倡导、弘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社会公德。
新闻推荐
本报讯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火红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起。随着国庆节的来临,黟县渔亭镇的街头庆祝国庆的气氛越来越浓。大家纷纷行动起来,通过悬挂国旗、灯笼,插彩旗,美化大街小巷等方式喜迎国...
黟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