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徽林漫步朱熹与黟县

黄山日报 2011-07-29 16:08 大字

□ 黟县朱来平

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的黟县,自古山川秀丽,人杰地灵。历史上不少名人,如陶渊明、王安石、朱熹、刘大櫆、姚鼐、刘半农、周瘦鹃等与黟县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朱熹,是继孔子之后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着重要影响和地位。朱熹与黟县有何关系,一向鲜为人知。笔者根据地方志书和民间谱牒的记述,试作介绍。

黟县有朱熹后裔聚居

清嘉庆《黟县志》记载,元朝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文公(朱熹谥号)后裔多散居黟县。在笔者的出生地宏村镇朱村,村里朱姓老人说,相传我们的祖先宋朝时在京城做官,到了元朝,因不愿意仕元,而避居这里。几年前,在村中朱瑞凤老人家里,见到一本手抄于民国年间的家谱,上署有“紫阳郡朱氏”、“始祖莱公”之名。“紫阳”得名于朱熹,他在《名堂室记》中说:“紫阳山在徽州阙里,……先君子故家婺源,少而学于郡学,因往游而乐之。既来闽中,思之独不置,故尝以紫阳堂刻其印章,盖其意未尝一日忘归也。”故朱熹在其论著和序跋中,常署称“紫阳朱熹”。“莱公”,是朱熹的曾孙,被奉为朱村朱氏始祖。在《新安朱氏宗谱》里曾讲道:文公三子季明,生孙朱在,朱在生子朱莱。朱莱长子朱庆因避战乱,迁至黟县九都屏山下。屏山下就是现在的朱村。

另外,在黟县还有其他两处朱氏世代聚居的古村落,宏村镇的源溪村和岭下朱村。经走访调查,也见到署有“紫阳朱氏”的谱牒。据此,这里朱氏也应该是朱熹的后裔。不过与朱村的朱氏不是同一支系,该是同源而异流。

黟县有朱熹姻亲

据清嘉庆《黟县志》卷六“人物志·儒行”记载:“汪义和,字会之,黄陂(今碧山村)人。与朱熹同为祝氏甥。”义和与朱子多有书札往来,讲论道学,因此,“紫阳道脉,尚留一线于黟也”。义和祖父勃,字彦及,碧山村人,南宋绍兴二年进士。官至签书枢密院兼权参知政事。因与奸相秦桧不和,辞官退居故里,建造“培筠园”以颐养天年。其父作砺,字必成,为官廉正勤勉,政声极佳。辞官归家后,济困助贫,为乡里称颂。义和,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登进士第,曾任绍兴副职、武冈军守等职。

黟县汪氏是朱熹在徽州的主要姻亲。

黟县对朱熹的推崇

朱熹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一贯得到黟县人的尊敬。

早在南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黟县就建朱文公祠以祭朱子。

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的碧阳书院(址在今黟县中学),原有一殿二祠八堂,其中一殿就是朱子殿。可见黟县封建社会的书院把朱熹视作圣人加以膜拜。

前面提到的岭下朱村,有一近200年历史的朱氏宗祠景圣堂,堂内有联:

集诸儒大成,继往开来,俎豆馨香荣百代

景列圣遗范,承先待后,冠裳济楚跃千秋

联文以集儒学大成的朱熹来激励后人励志勤奋,自强不息。

在黟县,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朱熹都是推崇备至的。

新闻推荐

“百村千幢”工程稳步推进新闻媒体开展巡礼采风活动

本报讯记者卢中火报道为宣传全市“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在保护传承徽文化,推动文旅结合,加快转型发展等方面的实效,驻黄及市直新闻单位记者于8月10日至12日,开展了“百村千幢”工程...

黟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黟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