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黟县:浓墨重彩绘就新农村画卷

黄山日报 2010-02-03 18:33 大字

走在黟县田野乡村,条条曲径通庭院,潺潺流水映古树,活动室里笑开颜……好一幅多姿多彩的新村风景画!重彩绘就新蓝图,浓墨勾勒新画卷,黟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新农村建设,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犹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广大农民的心田。

让农村环境靓起来 

“水泥路通门前、自来水进厨房、做饭照明用沼气,村落干净又文明,路灯来自太阳能,环保又节能。”在黟县宏村镇龙江村,村民卢顺信以精炼的语言,向笔者讲述新农村建设给村里带来的新变化。 

该县按照县、乡、村三级整体规划,积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村保障能力,描绘出一幅幅美丽乡村画卷。采取多种筹资渠道,加速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实施以“清垃圾、清污沟、清路障、改路、改水、改院、改厨、改厕、改圈”为内容的“三清六改”工程。截至目前,该县完成通村公路硬化196公里,通组道路硬化84公里,全县66个行政村全部完成村村通道路硬化工程;修建50余处安全饮水工程,解决7.64万人饮水问题,农村安全饮水覆盖率达95%。 

该县还大力推广农村沼气、秸秆气化炉、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8000多口,推广高效生态模式1000余户;完成养殖小区、中小学、敬老院等小型沼气环保工程近30处,创建高标准沼气建设示范村20个,其中省级生态能源示范村1个。如今,在黟县许多村庄,烟熏火燎做饭的土灶台变成干净卫生的沼气、液化气、天然气炉;昔日的旱厕改成水冲式厕所。 

让农民口袋鼓起来 

建设新农村,最关键是让广大农民的口袋鼓起来。该县紧紧围绕茶叶、竹业、蚕桑、果蔬、养殖业等六大主导产业,突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推动农业结构调整。2009年,该县更新改造高效生态茶园4000亩、新增和更新改造桑园1000亩、发展商品蔬菜200亩;实现农村经济总收人19亿元,同比增长9%,农民人均现金收人5650元,同比增长12%。 

该县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抵御市场风险,大力推行“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全县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7家,累计达到60家。并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2009年共举办劳动力转移培训班11期,转移就业632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班145场次,培训基本学员400人。此外,该县还切实抓好惠农政策落实,2009年,全县共通过“一卡制”发放村级专项补助资金192.65万元,粮食直补80万元,综合补贴301.9万元,良种补贴78.62万元,农机补贴140万元,油菜良种补贴38万元。 

让农业发展后劲强起来 

该县积极实施安徽省茶产业“241”振兴工程和黄山市茶产业发展“双十”工程,通过项目实施促进茶产业发展。在碧阳镇深冲村引进无性系良种茶苗,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近200亩、在宏村镇宏村建百亩示范片一个,以增强无性良种高产高效示范茶园带动作用,促进全县茶树无性系良种化进程;建设清洁化茶叶加工茶厂,提高茶叶清洁化加工水平,2009年有11家清洁化茶叶加工厂顺利通过市级验收;培育、扶持黟县五溪山茶厂等茶叶龙头企业快速提升,增强带动辐射能力。目前,全县已有中小型以上茶叶加工企业98家,其中加工量在750吨以上的规模茶叶加工企业4家,获Q5认证企业6家。启动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项目,完成投资400万元,完成沼气基础设施、农业生产和社区发展等一体化生态农业系统建设750户。推进基层兽医站建设,完成8个乡镇兽医站的设备、仪器物资采购和发放,完成中央投资54万元。同时,该县还以新农村公共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示范村产业基地建设、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等四大整治项目为重点,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全年已投人财政专项资金260万元。 

该县以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为抓手,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组建民间文艺队伍,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并经常组织县文化部门、科技部门、卫生部门等开展“三下乡”活动,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乡风文明。·田海英·

新闻推荐

2009年度“最受百姓欢迎的十佳楼盘”展示魂牵梦萦的“靠山”人居——微府别苑

徽府别苑叠院洋房效果图 徽府别苑鸟瞰图徽府别苑总占地面积:6038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1445平方米,其中,五层叠院洋房有232户,建筑面积29670㎡;合院排屋有57户,建筑面积14250㎡;独院别墅有18户,建...

黟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