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杲历史底蕴厚
□张卫民
向杲行政村位于歙县西郊,上市、下市、向杲、浩村、红门里、冷水铺、西山边、山坑、童坑、查坑等自然村散落其间,皖赣铁路、慈张公路由境内通过,丰乐河绕村北而行。《新安志》记载,向杲院建于梁大同元年(535年)。寺院以村得名还是村以寺院得名,未见文字记载,可以确认,向杲在唐代肯定是已经存在了。据《新安名族志》,唐代殿中侍御史吕渭因议论时事得罪权贵被贬为歙州司马,吕渭儿子吕温娶歙县向杲村程梦文女儿为妻,后考中进士,官至尚书侍郎,贬为衡州刺史,卒于任上。吕温儿子吕适,为右首簿,唐元和十年(815年)随母亲来向杲探亲,有母亲这边亲族关系依靠,遂居向杲。
吕适之后,人才辈出,如宋代宝元元年(1038年)状元吕溱就是经常被人谈起的人物。吕溱开敏有才,明达善议,耿直敢谏,不畏权贵。侬智高起兵反叛,侵犯岭南,仁宗下诏禁止以邸报通知各地。吕溱劝谏说:“一方有警,让各地知晓,有利共同防备。现在想让人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吕溱任翰林学士时,上疏弹劾宰相陈执中为人奸邪,仁宗退还了他的奏疏。吕溱对仁宗说:“以口舌议论他人是非,不是光明磊落的行为。但我愿意把奏疏交给陈执中看,让他自己辩解。”陈执中虽然被罢去相位,但是,吕溱也被改任徐州知州,又徙成德军,再调京城流内铨。吕溱心里难免有情绪,因松懈违纪受到监察官员弹劾,贬到南京(今河南商丘)任职。吕溱警醒振作,勤于政务,颇有政绩,复起为池州知州、江宁府知府,又任开封府知府。吕溱见识过人,处事果断,不避权贵,敢于碰硬,诉讼之事,明辨是非,以法决断。他到开封府后,恶豪奸劣之人,行为收敛,不敢行恶,社会风气迅速好转。吕溱为官之勤廉,为人之清正,一时名声远扬,无人不推崇。
向杲吴姓始祖是唐监察御史吴少微裔孙吴昶。吴昶,字叔夏,号友堂,为朱熹得意门生,著有《易论》《书说》八十卷,诗文五十卷,史评七卷。吴昶之孙吴豫,建“延芬堂”,藏书万卷,允许乡人阅览,可谓徽州历史上最早的图书馆,四方名士与之友。曾孙吴龙翰,咸淳甲子乡荐,授国史院编校文字,乡校诸生,请充教授,又为临客书院山长,著有诗十六卷,文二百篇。1268年秋,吴龙翰与鲍云龙、宋复一等人携带干粮(胡麻饭),饮泉水,数日不见烟火,登上黄山之巅,夜宿莲花峰顶,诵史赋诗,吹笛歌咏,飘飘然若遗世独立,并作《黄山纪游》,“他年志愿俱毕,无忘此山。”吴龙翰有诗云:“楼间丹壁富藏书,误学相如卖子虚。何不买牛勤教子,邵平瓜地要人锄。”后人读之,人生经历不同,感悟不同,都会受到启迪,尽信书不如无书,而读书考试并非成功的唯一道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浩村,由后村雅化而来,相对而言,其地理位置没有优势可言。浩村老程利用以前的旧地基建新房,从旧地基里挖出徽州民间常见的用于表明地界的古柱,上面竟然是“文会址”三字,原来浩村历史上有文会存在。联系到明清时期,向杲有“十里长街,九达之衢”的美誉,亦无奇可言。清末,向杲因太平天国战争破坏,出现萧条,加之血吸虫病肆虐,十屋九坏,人口锐减,景象更加凄凉。新中国成立后,送走了瘟神,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改革开放后,大家走向富裕的幸福生活,家家户户建起新房。
以井水为生活用水的地方,水井是人们必须要去的地方。人们为了方便交际,逐渐形成了早上聚到井边汲水洗涮的习惯,卖货的人自然就把货物摆放到井边去销售。所以市井古时指做买卖的地方,后来才用作街市的代称。上市有一口古井,园形井圈上有“上市古井”四字,由于年代久远,字迹隐约,没人指点甚至难以找到。这个井圈显然是后人为纪念古井而建的,此井建于何时,村里没有人能够说得清。只能感叹向杲的历史太久远了。
向杲村有古龙窑,据说初建于唐代,一直沿用至今。此窑古代以碗、盘、壶、盅、盏等日常用品生产为主,现代主要生产徽州建筑用砖雕。徽州砖雕大多使用在门罩和门楼上,雕刻题材包括吉祥图案、花卉动物、园林山水、历史人物、戏剧故事、宗教神化、民俗风情等,地方特色鲜明。坐落在童坑古道上的“同源故里”亭,瘦小而简陋,却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霜雨雪。还有山坑古塘,查坑古桥,柏枝树下黄家,冷水铺驿站,红门里老房子……民间流传着许多精彩动人的故事。共同生活在这块古老土地上的人们,为向杲村增添了各自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新闻推荐
□高莉莉茶余饭后,常听人说:一辈子只从事一种工作的人是很难得的……每每此时,我心暗想,我算是这么一个“难得”的人...
歙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歙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