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上的坚守

黄山日报 2021-03-31 01:24 大字

□洪波

歙县三阳镇白石源村上坦组,坐落于国家级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千米之上的山腰处,那里有华东地区海拔最高的小学。阳春三月,那里的千亩油菜花已进入了盛开期,梯田层层接云天,一色菜花十里黄,好风暖日送微香。

今天是周一,我特意赶了个大早,晨光熹微,一路上的风景宛如仙境一般,一层薄雾飘荡于山谷间,似乎给梯田上的金黄披上了一条白丝带,这里的风景确实不错,要不怎么会上了央视新闻呢?

今天此行的目的,我不是为了来这里赴一场花期,而是来上坦教学点走访,去参加一次看似简单却独具意义的升旗仪式。早在2008年的国庆节,上坦小学的升旗仪式,就上了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卫视,各级报刊社也陆续聚焦这里,先后进行了报道,让这个高山上的教学点着实火了一把。

与我同行的是张观春老师,身材消瘦的他,虽已退休几年了,可走起路来,依然不亚于一般青年。今年,离开上坦教学点已有10年之久的他,又被重新请上了这个村小的三尺讲台,成了10个留守娃的孩子王。从2006年9月至2013年的8月,他就在这里坚守了整整7年。他告诉笔者,2013年8月他被调入金石小学后,党员张子达老师主动请缨接替了他,2016年张子达老师退休后,中心学校因为教师紧缺等种种因素,这里的很多孩子都选择山外的学校就读,冷清的上坦教学点不得已关门了。那年,距离上坦15里的竹铺中心学校农村寄宿制试点开始了,一些家长跑去一看条件还好,就把孩子送到了竹铺中心学校就读。上坦教学点处于休眠状态后,一位当地的高中毕业生,在家办起了民办看护点,没有教育资质,没有资金投入,这样也只能是权宜之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外闯荡的上坦人,收住了忙碌的脚步,先后折返而归,在家办起了农家乐或作坊,在家就能挣钱,何必背井离乡呢!大人回家了,他们的孩子去哪儿学习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上坦有800多人口,也算是一个不小的村了,它是周边的里南庄、外南庄、大圣堂、中垅头、瓦窑垅5朵“金花”的统称。中心学校已意识到上坦生源数逐渐增多的问题,上坦教学点的大门要不要重新打开?校门一开,中心学校的老师都在吃紧,一个萝卜一个坑,又怎能抽调教师来这里安心任教?要知道,这里是“华东地区海拔最高的小学”,倘若上坦教学点撤并、民办看护点又按规定取缔了,孩子上个幼儿园就得去山脚下的金石小学,那是离上坦最近的学校。这样弯弯绕绕的路,孩子上学你说方便吗?孩子在上坦没有学上,那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无疑就是纸上谈兵了。

方法总比困难多,考虑再三,中心学校配合相关部门取缔了当地的民办看护点,上坦教学点的门又被再次打开,找人利用寒假时间维修了校舍。寒假一过,又到了开学季,上坦教学点又响起了孩子们的欢笑,整洁、明亮、簇新的教室里书声琅琅。

从金石村到上坦,足足有6里路,个子不高的张观春老师每天都是徒步而上又步行而下。他说这样,一路上可以接送几个路远的孩子。今天早上,我把电瓶车停放在了山下,与他一路同行。一路上,我们走走停停,说说笑笑,从他口中我也了解上坦小学的办学历程。快到上坦了,我看他脸上冒汗了,裤脚已被露水打湿了,便问:“累吗?”他莞尔一笑,“习惯了,这点路不算啥。”他告诉笔者,现在比退休前来这里任教好多了,以前哪有这水泥路,一路上都是坑坑洼洼的,晴日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我说:“来这里教书寂寞吗?”他笑笑说:“每天都围着10个孩子转,怎能寂寞呢!其实,任教的也不光是我一个人,中心学校的老师也会隔三岔五地来这里走教。当地的退休老教师,有空也会来学校义务服务的。”

到了上坦,这个点孩子们还没有来,校园里冷冷清清的,张观春老师开始烧水了,不光是为了自己喝,还得为10个孩子准备着。水开了,泡上一杯茶润润喉时,孩子们便陆续由家长带着走进了校园,他的一天工作便开始了。

坐在校园里,透过窗户,我远远地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那身影我曾在各大新闻媒体上看到过。满头乌发、一脸笑容,谁能猜到他已是古稀之人,我知道他早在2006年就退休了。张观春老师笑着说:“那是王孝清老师,在家闲不住,又来我这里了。”

“来学校转转吗?”我问道。

张观春告诉我:“不单是!他是本地人,家就住在离学校不远的地方,他的心里一直都惦记着这些孩子,经常来学校转转。有时,帮着升旗,教教音乐,带着孩子们做做游戏。”

等王孝清老师走近后,我便迎上去一阵寒暄。从他的口中,我了解到上坦教学点创办于解放后,风风雨雨已走过了70余个春秋,期间迎来送往了许许多多老师的身影。他是执教时间最长的,从1976年10月教书,到2006年11月退休的30年里,他在上坦就教了24年。可以说,他把人生中最美丽的时光都留在了上坦小学。

历史上,上坦小学一度是一个完小,高峰时有学生120余人,老师就有6位。一打听,自2000年后,来上坦任教的年轻老师只有3位,当年两位新分配的老师仅教了一个学期就下山了,教书时间最长的新分配老师是2001年9月来的,2004年6月离开后,就再也没有年轻老师来接力了。

王孝清老师退休后,把接力棒递给了张观春老师。园丁接力,演绎着巅峰上的坚守。2006年,人民日报记者来到上坦村采访了王孝清老师。那位记者在他的采访稿里饱含深情地写道:“王孝清是唯一的老师,在此教学已有30年。虽然只有7名学生,却分为三个年级,同在一间教室上课,体育、音乐、美术、自然……一门不少,王老师还是学生们的‘全职保姆’,照顾他们的起居。”

聊起当年获得的荣誉时,两位老教师都笑着摇头,他们说哪想过荣誉不荣誉的,学生有出息就是最好的褒奖了。是的,一心扎根山村的老师们,又有几个去为这纠结呢!老师,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园丁。不论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偏僻的山乡,都有一批又一批从事天底下最阳光事业的身影。特别是那些坚守在贫困山区的老师,他们很多人一从教就数十年如一日坚守一地,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

翻开《师之魂摄影作品集》,我看到了当年王孝清执教时的身影,校舍破破烂烂的,大家穿着简朴,可孩子们那一双双大大的眼睛却明亮有神,迎着朝阳升起的五星红旗却是那么鲜艳、夺目!

“您是一颗铺路石,静静地躺在泥土里,没有宝石的光艳,却让孩子们在您成就的坦途上奔向锦绣前程,您用青春智慧和汗水铸起江淮大地师之魂。”这是该书扉页序言上的一段文字,读之让我怦然心动,此刻站在我眼前的这两位老师,不就是这段话的真实写照吗?

操场上有个简易的没有篮筐的球架。孩子们太小,还不会打篮球,只能玩一玩“老鹰捉小鸡”类的小游戏。这个时候,应该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阵阵笑声弥漫一个村落。站在操场上,可以望到村后那高耸云端的白云岩,也可以俯瞰雾气里蜿蜒而上的水泥路。在这样一个海拔1000多米的山上,一个学校,一个老师,10名学生,在我们看来,正是有了王老师、张老师的坚守,才让这里的孩子避免了长途跋涉上学的困难。

听说我在上坦,当地的洪晓明老师,通过微信给我发了一首他爷爷洪坐顺的一首诗。“从教生涯数十载,知足常乐自无忧。愿将壮志栽桃李,犹有豪情到白头。”在上坦当了一辈子的民办教师洪坐顺,工资不高,心态却好,能从事天底下最阳光的职业,自然知足而常乐了。

太阳出来了,云开雾散,金色的光芒笼罩着整个校园。阳光下,孩子们整齐地站立着。国歌声嘹亮地响起,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着春风徐徐上升,飘扬在华东地区海拔最高的小学里。国旗下,一张张稚嫩的小脸上洋溢着笑容。

新闻推荐

“重走红军路”走进歙县溪头再忆血战西山降感怀忠骨埋青山

布射河畔,松源桥头,西山降下,巍峨雄伟的红军烈士纪念碑屹立在春风春雨中。纪念碑碑身正面镌刻着“红军烈士永垂不朽...

歙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歙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