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红军路”走进歙县溪头再忆血战西山降感怀忠骨埋青山

黄山日报 2021-03-26 05:18 大字

布射河畔,松源桥头,西山降下,巍峨雄伟的红军烈士纪念碑屹立在春风春雨中。

纪念碑碑身正面镌刻着“红军烈士永垂不朽”8个描红大字,底座镌刻着碑文:一九三四年,为配合中央红军主力转移,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方志敏的领导下奉命北上抗日。十二月二十六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十九师三团途经我县汪满田村西山降时,遭遇国民党陆军四十九师围追堵截。激战中,团长王吉山等十八名红军将士壮烈牺牲。

这段红色历史,汪在忠铭记脑海、稔熟于心。他是歙县溪头镇汪满田村党总支副书记。他说,汪满田是一个革命传统教育纪念地,目前村里正在建红军烈士陈列馆。距离清明节还有半个多月,祭扫烈士墓的市民已经来了五六批了,他们来这里缅怀红军烈士业绩,告慰红军烈士英魂,继承红军革命传统。

隔桥相望,五猖庙内,满墙的红色记忆告诉人们,这个以“嬉鱼灯闹元宵”为世人所知的中国传统古村落,是一个革命老区。这里是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浴血奋战过的革命热土,也是皖南游击队的革命根据地。

汪在忠说,五猖庙后的山头上,以前有碉堡;对面的西山降上,以前有战壕。抬眼望去,西山降地扼要道,地势险要,对碉堡所在形成压制之势。放眼远眺,云雾缭绕,群山环拱,峰耸岭峻,一山更比一山高。

《歙县志》及有关文史资料记载,1934年11月,红七军团与红十军合编成红十军团,对外仍称“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12月,先遣队分两路到达黄山汤口会师。国民党南昌行营组编“追剿队”,辖陆军第7师第21旅、第49师、补1旅、浙江保安纵队等分路扑向汤口。

“据我父亲回忆,当年红军与白兵开火,地点就在西山降。交战前,红军的先锋兵到过我们村,用锅底灰掺红泥巴在墙上写标语,要农民起来打土豪。”汪在郎说,“当时,国民党尖刀部队从桃岭、大谷运方向扑过来。后来,他们在村里大操场停兵,站满一批,再换一批,至少有3批人马。”

年近7旬的汪在郎,是汪满田鱼灯非遗传承人。他家的房屋,背倚西山降,门对布射河。在他的内心深处,这段红色记忆,承自父辈,也将流传后人。

溪头镇政府宣传干事江夏友说,为掩护红军大部队转移,红军第19师第3团在西山降修筑工事,准备伏击沿山路而上的国民党顽固派军队。但是,敌军熟悉地形,他们避走山路,沿山脊登上制高点,向红军发起进攻。

战斗即将打响,当地百姓纷纷躲藏,跑到附近的木岭后。“我父亲没马上走,还有两个人也没走,因为其中有一个在国民党部队当过兵,刚有零星枪响时,那人判断说,激战还没有开始。直到下午一两点钟,我父亲他们才不得不从村里撤走。”

西山降一战,国民党军队武器装备精良,兵力上有明显优势,且占据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双方激战3个多小时,红军伤亡惨重,团长王吉山等18名红军将士壮烈牺牲,转移途中又有9名重伤员英勇牺牲。

战事结束,国民党军队征用百姓家中备用棺材,将己方阵亡官兵收殓埋葬。红军将士的遗体,后在村里管事人安排下,部分在战壕里就地掩埋,部分掩埋在西坑。当时是下雪天,管事人出钱叫人做事,3天工,每人1块银元。

汪在郎说:“我父亲那时年轻、胆大,他也去。听说还有两三个人,在西山降找到一个军官,就另外找了一处地方,单独葬了。军官身上的皮背心留了下来,一个姓叶的村民留着穿了。”

硝烟散尽,村里人上山捡子弹壳,用来打铜水壶。汪在郎说,父亲曾捡到一把手枪,两三天后就被国民党军队收缴了。“他还捡到两把大刀,一把长,一把短,放在我们小孩子床底下,说用来辟邪,怕我们睡觉时受到惊吓。这都是迷信。”

后来,随着那段历史公布于众、为人所知,人们才知道,皮背心的主人就是红军团长王吉山。

新中国成立后,为穷人打天下的红军,在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土地上,没有被人们遗忘。解放初期,汪满田村的群众,每年都会去战壕和王吉山墓前,祭奠红军英烈。

1993年,当地启动寻找红军烈士遗骸工作,准备修建红军烈士墓。汪在郎是参与者之一。当时,有人特地提到那件皮背心,说衣服要找来。

“就是这件皮背心,上面有7个枪眼。”汪在郎拿出几张照片,均摄于1993年。其中一张拍摄的是皮背心,照片背后写着:此照系红军前线团长汪(王)吉山的皮背心。

汪在郎说,皮背心的所有人已在1999年前后离世,其孙将皮背心送给隔壁的女孩。后来,女孩也死了,皮背心再也不知下落。“非常可惜!这本来是一件很珍贵的革命文物。”

父辈们从战场上捡到的遗物,当年也被放在一起拍成照片。“这个是饭盒;这个是手雷;这个大概是手榴弹之类的东西;这个就是我先头说的大刀,现在还在我家里。”

汪在郎的妻子跑上楼,很快又回到堂前,将一把锈迹斑斑的长刀摆在门槛边。长刀的手柄有损毁,但缠绳几乎完整。刀身估测近1米长,刀刃没有明显豁口。近90年过去了,仍觉寒气逼人。

“还真没想到,这张照片后来起了大作用。”汪在郎拿起一张照片,感慨万千。照片中,寻找红军烈士遗骸的成员来到一个土墩。土墩四周,青松挺立,满目苍翠。

2005年,当地决定修建红军烈士纪念碑。收集烈士遗骸时,一时找不到王吉山的葬身之地。汪在郎拿出12年前拍摄的照片,仔细比对,反复揣摩。

“不会错,就在这里,往深处找。”汪在郎说,当年那些松树只有七八公分粗,十几年过去了,树长大了、长粗了,可能被风刮倒了……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抗日战胜胜利60周年,当年高举北上抗日先遣队旗帜的红军烈士,再次在西山降下集结,军号嘹亮,经久不息……

·许晟黎小强姚大盛钟伟·

新闻推荐

绘好山水画喜迎八方客歙县乡村游山水游带热文旅市场

本报讯“第一印象就是感觉黄山这里山水风光秀美,你看这江畔金黄的油菜花、粉墙黛瓦的徽派民居,还有这秀丽的江水,真是别...

歙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歙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