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徽州拓粿弥久留香

黄山晨刊 2017-11-29 14:37 大字

徽州拓粿□洪波

雨落徽州,为整日忙碌在田间地头的农人找了个充分的理由,蜗居在家,偷得浮生半日闲。因这雨平添了几分悠闲,我便倚着阁楼的木窗,凭眺雨珠跳跃在瓦楞上的诗情画意。

“手捏苞芦粿,脚踏木炭火。无忧又无虑,皇帝不敌我”。人还在门口洪亮之声却早已满屋——隔壁老洪又来我家串门了,他那看似瘦瘪的肚子却装满了太多太多的徽州乡野逸闻。

“哪个皇帝啊?”好奇的我下楼问道。“当然是乾隆皇帝了,欲知传说如何?先把这油辘面拓粿吃了”。徽州自古民风淳朴,谁家做了好吃的,都会给左邻右舍送上一点。先别说是尝了,这两面金黄制作精巧的粿就是一件民间艺术品,看着就让人爱不释手。

老洪说道:“此粿在清代即负盛名,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在歙县街头一个拓粿摊前,恋香驻足,询问价钱,就买了一个品尝起来,吃了几口,当即连声赞叹:‘好吃、好吃!\’临走时,他加倍付了银两,还送给摊主一枚‘福\’字小印章,叫他在粿上印上志号,表示得到过万岁的封赏。自从粿上盖了‘福\’字印记以后,这家拓粿摊门庭若市,名声大噪。回朝后,与内阁大臣曹文埴谈起徽州地方风味时,称赞徽州拓粿为食中佳品”。

喝点小酒的老洪,又唱起了那首民谣:“新岭高高,徽岭迢迢,不带冷饭,性命难逃”。“你猜这最好的冷饭是什么?”看我一脸茫然的神情,他笑着指指我手上的油辘面拓粿。“这油辘面拓粿是徽州各类粿中最好的,开水泡菜油调入面粉,馅是芝麻或豆黄,文火慢烤,微黄翻边,水分消失,放上十天半个月也不馊不坏,过去徽州人外出,一路跋山涉水,这种携带方便、外形美观、美味可口的油辘面拓粿,便成了徽州人外出路途中当餐当顿的‘方便面\’。”

生于斯,长于斯,而今又耕耘于斯,从小到大自然吃了不少家乡这一传统美味,我虽未亲自“下厨”,但也熟悉其制作工艺。老洪在我家说完传说故事拉拉家常后,有事便离开了。吃了老洪送来的拓粿,徽州粿便萦绕在我脑海里,双手不禁在键盘上敲击一行行有关拓粿的文字,倾泻这一传统美味的诗意芳香。

徽州拓粿依据材料的不同可分为面粿(小麦粉)、米粿(糯米粉)、苞芦粿(玉米粉)等。大豆或芝麻炒熟磨成粉或大豆制成的豆腐可用来做拓粿馅,其实好多蔬菜都可以用来做拓粿馅的,依据馅料的名称,这些粿便有了各种称谓,如南瓜做馅就是南瓜粿。

各种时令蔬菜做成的粿,在徽州统称为鲜菜粿。过去,会不会做拓粿是检验是否为正宗徽州妇女的一个重要标准。有谚曰:闻香下马,知味下车,见状垂涎。好吃的鲜菜粿,制作并非易事,需熟能生巧而非一朝一夕就能学会。首道工序是用清水和粉(多为小麦粉),揉成一个个面团,摆在木板制成的面台上。随后,用橄榄形的滚槌擀成圆形的大面皮,放上菜馅,将面皮四周提起,依次打皱收紧,用手轻压后再用滚槌压滚,使粿成为规则的扁圆形。压滚时用力均匀适当,否则粿皮厚薄不一造成破皮露馅,既影响粿的外观,又影响粿的味道。粿做好后,最后一道工序便是温火慢烤了。生粿放入滑过菜油的铁锅内,掌握好火候用小火熨烫,外面黄了,里面熟了,就可起锅趁热吃了。轻轻咬上一口,菜香沁入心脾,粿皮与汤馅夹杂一起,奇鲜爽口,滋味醇美,别有一番味道。

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曾把镜头聚焦过徽州街头上一种熟食,这便是鼎鼎有名的石头粿。平底圆铁锅里烫着一个个面粿,与徽州其它粿不同的是,上面压着黝黑的圆石头,因而得名石头粿。锅下红殷殷的木炭闪着火焰,锅里热气腾腾的粿嗞啦啦地响,缕缕香气氤氲满街头。

“打上三个巴掌都不放”的皮薄酥脆的石头粿,除了烤制的别具一格外,更在于其馅料的考究。用作石头粿里的馅料,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上乘的便是豆黄拌肉。加工时,先将黄豆炒熟用石臼或石磨碾碎成粉(现如今已用机器),再将纯肥肉切成肉丁,放进锅里熬制成半油状,然后将黄豆粉倒入锅内,添加适量食盐,拌匀为馅。粿做成后烫烤时,上面压块圆石头,通过石头的压力和热度,促使馅肉油脂更好地溢出,使粿皮薄酥脆,又不易焦糊。

山水国画大师黄宾虹是歙县人,他的画在生前就只赠不卖,他特别爱吃徽州粿,父老乡亲带上这种“点心”登门求画,都会“百发百中”。黄宾虹“千金不如一只家乡粿”的轶事,徽州人至今乐为传颂。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徽州,主要的粮食作物除了稻谷、小麦外,应该属苞芦(玉米)了。勤劳的徽州人,能把苞芦制作成各种各样的美食,苞芦粿便是其一。精选金黄的玉米,用石磨磨成粉,过筛下锅炒片刻后,加开水搅拌均匀起锅。做苞芦粿比做面粿要困难不少,没有娴熟的技术,就烫烤不出完整的粿。上好的苞芦粿皮薄而均匀,用地道的农家腌菜加适量的猪油或用炒熟的芝麻粉作馅,放在锅里烤熟后,色泽金黄、味道香甜、松脆可口的苞芦粿便出锅了。若是蘸些徽州土辣酱或放在火熥(火篮子)上烘烤,味道更绝。

1942年,美国“杜立德飞虎队”作为反法西斯盟军轰炸日本东京,返回途中与浙江衢州机场失去联系,11号机组人员弃机跳伞,得到歙县小洲乡农民竭力抢救,当时就是用这苞芦粿招待贵客的。1990年,美国飞虎队考察团重访小洲,村民又特意用苞芦粿招待,胃口大开的贵客又一次次竖起大拇指。

玉米、面粉制成的粿是徽州粿的“大众系列”,用糯米碾成粉制成的粿,一般是“时令粿”。清明前后,野生艾叶采回家,剔除叶柄,开水煮过,用清水漂洗后,做粿时捣烂拌入米粉中,这样做出来的粿名为“清明粿”,外形绿如翡翠,吃起来清香扑鼻。农历七月半,用芝麻粉拌入白糖作馅的粿放入油锅炸得两面金黄,名为“糖馅”,而无馅直接用糯米粉做成放入油锅炸的粿,被称为“油粿”。农历十月半,徽州乡村有家家做“月半粿”的习俗,用芝麻粉拌入白糖作馅,糯米粉做粿皮,做好放入滑过油的热铁锅两面烫熟。腊月里,家家户户又忙着赶制过年吃用的米粿。沸水倒入糯米粉中,制成粉团后,再用粿印模,印出一个个粿,上蒸笼蒸熟变成了米粿,吃法与各地的年糕相差无几。

徽州粿历经漫长历史的浸染,如今的品种多达几十个,可谓是精彩纷呈。物华天宝地,做粿的每种原料都是土生土长的,原汁原味吃得放心,听听当地的故事传说又是那么舒心。从徽州山村烟火中诞生的舌尖美味,散发着缕缕乡愁,徽州粿不单单能填饱我们的肚子,还能帮我们重拾散落乡村的时光碎片。

新闻推荐

“歙县农商银行”杯2016黄山市年度经济人物名单公示 (按姓氏笔画排列)

根据《关于开展2016黄山市年度经济人物评选活动的通知》(黄经信教〔2017〕39号)精神,为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接受公众监督,现将2016黄山市年度经济人物名单予以公示。自公示之日起任何单位和个人...

歙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歙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