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南风树树熟枇杷□钟芳

拂晓报 2017-05-31 18:22 大字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时下,正是枇杷熟了的季节。那郁郁葱葱的枇杷树上缀满了一串串黄澄澄的果实,远远地望去,就像一颗颗金色宝石镶嵌在碧树丛中,微风徐来,闪烁着醉人的色彩,散发着迷人的芳香,让人垂涎欲滴。

枇杷,又名卢桔、蜡丸、卢枝,属蔷薇科常绿乔木,因叶似琵琶而得名。它是我国传统名果,栽培历史悠久。东晋葛洪所著《西京杂记》中就有“汉武帝初修上林苑,有枇杷十株”的记载。司马相如《上林赋》云:“卢橘夏熟,黄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朴。”唐太宗《枇杷帖》云:“使至,得所进枇杷子,良深慰悦。嘉果珍味,独冠时新。但川路既遥,无劳更送。”则表明枇杷在古时是一种特有的珍稀水果,供帝王享用的。 

枇杷与琵琶谐音,有趣的是,古人称枇杷为“琵琶”。元稹有诗曰:“万里桥边女校书,琵琶花下闭门居”。古代文献中还有过一则“琵琶结果”的笑话:明朝大画家沈石田收到友人送来的礼物,附有一信:“敬奉琵琶,望祈笑纳。”他打开盒子一看,却是一盒新鲜枇杷。沈石田不禁失笑,回信给友人说:“承惠琵琶,开奁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有味。”友人见信,十分羞愧,便作了首打油诗自讽:“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怨当年识字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可见琵琶与枇杷的不解之缘。

枇杷与大部分果树不同,秋萌冬花,春实夏熟,承四时雨露,为“果中独备四时气者”。苏颂《图经本草》说:“肥枝长叶,大如驴耳,阴密婆娑 可爱,四时不凋,盛冬开白花。”宋祁《草木杂咏五首》诗云:“有果实西蜀,作花凌早寒。树繁碧玉叶,柯叠黄金丸。”均道出了枇杷的生长规律和特色,也是对它抗寒斗暑、不畏霜雪的倔强性格的称赞。

“树繁碧玉簪,柯叠黄金丸。”每年的端午前后,枇杷的果实由青变黄,逐渐成熟,满树披金,蔚为壮观。杜甫的“榉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宋代戴敏的“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都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江南枇杷成熟时的旖旎风光。白居易的“淮山侧畔楚江阴,五月枇杷正满林”诗句,则形象地描绘了长江流域枇杷丰收的盛景。

枇杷是夏令佳果,果肉柔软、细腻多汁、酸甜适口,格外受人喜爱。宋代周必大有诗赞曰:“琉璃叶底黄金簇,纤手拈来嗅清馥。可人风味少人知,把尽春风夏作熟。”宋代杨万里的“大叶耸长耳,一枝堪满盘。荔枝分与核,金橘却无酸”,指出枇杷味似金橘,但无金橘那么酸。宋代戴复古的“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梅尧臣的“五月枇杷黄似橘,谁思荔枝同此时”更是把枇杷的色、香、味描绘得惟妙惟肖。

枇杷品种繁多,有草种、白沙、红种三大类。草种上市早,味甜带酸。白沙肉质玉色,风味鲜甜,古人称之为“蜡丸”,宋代郭正祥有诗曰:“颗颗枇杷味尚酸,北人曾作蕊枝看。未知何物真堪比,正恐飞书寄蜡丸”。红种因果皮金黄而被称为“金丸”。高启《东丘兰若见枇杷》诗曰:“落叶空林忽有香,竦花吹雪过东墙。居僧记取南风后,留个金丸待我尝。”其中以苏州洞庭山的“照种白沙”,浙江塘栖的“软条白沙”和安徽歙县的“三潭枇杷”最为著名,被誉为枇杷中的珍品。清人沈朝初《忆江南》道:“苏州好,沙上枇杷黄。笼罩青丝堆蜜蜡,皮含紫核结丁香。甘液胜琼浆。”

“寒初荣橘柚,夏首荐枇杷。”枇杷被誉为“果中之皇”,除了含有丰富的的蛋白质、糖类、维生素、苦杏仁苷和白芦梨醇等防癌、抗癌物质,也因为其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枇杷的药用价值很高,果实、种子、花叶、核仁均可入药。《滇南本草》言其“治肺痿痨伤吐血,咳嗽吐痰,哮吼。又治小儿惊风发热”;《本草纲目》中记载“枇杷能润五脏,滋心肺”。将枇杷叶、果实加冰糖可熬成著名的枇杷膏,可以清肺润燥、止咳化痰。把枇杷叶晾干制成茶叶,有泄热下气、和胃降逆之功效,为止呕之良品。唐代司空曙曾把枇杷叶为“仙药”,整筐地寄给亲友,并赋诗道:“倾筐呈绿叶,重迭色何鲜。仙方当见重,消疾未应便。”从中足见其药用价值之高了。

新闻推荐

歙县开展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术

□张路洪磊晨刊讯近日,歙县人民医院首次为一名膀胱恶性肿瘤患者实施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扩大淋巴结清扫,手术获成功。患者男性,今年72岁,入院检查提示膀胱颈部鳞癌并浸润输尿管开口,需进...

歙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歙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