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托起明天的太阳
本报通讯员 程德球本报记者 聂扬飞
“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几十年,有苦更有乐,有酸也有甜。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这个神圣的行列,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日前,歙县关工委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情地表示。
歙县关工委成立20年来,在 “五老”们的艰辛努力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全县已形成从县到基层(村、街道、社区)关工网络系统,多次受到省、市关工委表彰。 2013年县关工委被中国关工委授予“创建五好基层关工委优秀组织奖”,2014年又被授予全国青少年法制教育先进集体。
据介绍,歙县近50万人口,每年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超过10万,带来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些留守孩子缺少父爱母爱,感情缺失,心里产生障碍,学习成绩不稳定。 2007年,县关工委与县妇联、教育局开展了专题调查。全县18岁以下青少年13.6万人,在校学生有6.5万,全县留守儿童就有3.4万,其中双亲外出的1.3万人,单亲外出的2.1万人。有的山区留守儿童占在校生的70%~80%。
为此,县关工委选择11个乡镇,先行创办了留守儿童学校。经过宣传、推广,这项工作于2010年被省政府列入民生工程。目前,全县不仅有留守儿童学校302所、留守儿童之家32家,县城还新创办了一所民营全日制留守儿童学校,从幼儿班到初中,规模较大。上述措施,使全县现有的2.1万名留守儿童中的适龄儿童节假日后顾之忧基本得以解除。
为加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当地关工委成立“四有新人”报告团,涵盖思想道德、法制、科技、文化、国防、书画和卫生保健等方面,以在职干部和“五老”人员组成报告员队伍,每年定期到各学校巡讲、做报告。县关工委与县委宣传部多次召开宣传工作座谈会,积极探讨关工宣传模式。除报道关工组织的重大活动外,还开辟关工广播、电视专栏,每年“六·一”前后和新学年开始,都集中宣传报道关爱先进事迹。同时,还制定了关工宣传报道激励机制,鼓励更多人来弘扬关工事迹。
在这种浓浓的关爱情缘中,歙县乃至苏州、上海、杭州等地的不少有志之士纷纷捐款、捐书、捐器材,关心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目前,全县已建立各种关爱基金会20余家。其中安徽省陶行知慈善助学基金会已筹款近500万元,已捐助使用160多万元。
新闻推荐
王德青是大学老师,也是动物医学专家,在歙县、徽州区许多乡镇的群众眼里,他又是不收群众一分钱的“兽医”—— 本报记者 徐建春寒料峭的早晨,一辆电瓶车悄悄地骑进了村子。黄山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
歙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歙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