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张曙安徽歙县人年入党张曙从小受皖南民谣和徽戏音乐的

安徽日报 2015-07-17 16:44 大字

张曙(1908-1938),安徽歙县人。1933年入党。张曙从小受皖南民谣和徽戏音乐的熏陶,幼年时便展露出优秀的音乐天赋。1927年考入上海艺术大学,曾参加田汉领导的“南国社”。1928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期间,因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两次被捕入狱,后于1932年在田汉等同志营救下出狱。

1933年,张曙与聂耳、任光等组织了左翼音乐团体 “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研究探讨了中国歌曲创作的发展道路,并积极投入社会上的革命音乐活动。他以高度的热情从事救亡歌曲的创作,组织歌咏和戏剧的演出,培养群众音乐活动的骨干,传播进步思想。

1936年,张曙在上海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和群众的爱国斗争,与冼星海、吕骥等共同开展“歌曲研究会”的活动。 1937年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张曙满怀炽烈的爱国热情,为宣传抗日、鼓舞士气努力创作、热情歌唱。他多次上前线慰问抗日官兵,还专门为抗战歌曲 《卢沟桥》作曲。 1938年1月,张曙在长沙和田汉办《抗战日报》。 2月,他来到武汉,与冼星海等人发起组织中华全国歌咏协会,并加入到郭沫若主持的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任三厅第六处一科(戏曲音乐科)中校主任科员,负责音乐工作。他们组织抗日歌咏运动并创作抗日歌曲。在武汉举行了抗战扩大宣传周、七七抗战周年纪念歌咏火炬游行、抗战献金音乐大会等大规模的群众性音乐歌咏活动,并很快影响到全国,成立了“全国歌咏协会”,组织一系列抗日音乐宣传活动,让抗日的歌声响遍敌后,远及海外。张曙作为群众歌咏活动的主将,一面作曲,一面教歌,亲任指挥、伴奏,还要兼做大量繁杂的组织工作,付出了巨大热情和努力。抗日战争爆发后几年间,张曙创作了200多首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革命、抗战歌曲,这些歌曲传唱大江南北。

1938年12月,张曙随第三厅迁往桂林,继续坚持抗日救亡音乐活动。 12月24日,日军空袭桂林,张曙和爱女在日本飞机轰炸中不幸遇难,年仅30岁。在清理张曙遗物时,从他身上找到的,依然是一首刚刚写成的《负伤战士歌》。

1940年9月4日,周恩来在《新华日报》发表文章说:“张曙先生和聂耳同为中国文化战线上的两员猛将……给全民的抗战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功绩是永远不可磨灭的。 ”这是对张曙一生表现作出的结论和评价。 (祝鸿霞)

新闻推荐

上海有条“徽州街”

在上海市闸北区沪太支路,有一个聚集着40多家店铺的二手家具市场,经营者是清一色的歙县人—— 本报通讯员 何 苗本报记者 吴江海如今,在上海沪太支路上聚集了110多名来自歙县大山深处的创业者。...

歙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歙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