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座山挑着皖浙两省,山两侧各有一个规模相当、产业相似的小山村。 6月6日,记者前往探访——昔日比楼房 今朝赛教育

安徽日报 2015-06-11 17:00 大字

■ 本报记者 吴江海

“上山二十里,十里九道弯”。出了徽杭高速公路三阳收费站,车子拐上通往歙县金川乡的盘山公路。

金川乡坐落在平均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与浙江临安、淳安两县为邻。这里山高路远、山多地少,过去一直是省里挂号的重点扶贫乡。目前全乡有1.6万亩山核桃和近万亩茶叶基地,两项收入占当地群众收入的60%以上。

金川乡长源村的长春坞,与浙江淳安县王阜乡的毕家源是隔山相邻的自然村,两村规模相近,人口只有几百人,相距也只有3华里,都以茶叶和山核桃为主。“浙江人市场意识比我们强,过去我们都是卖原材料给他们加工,自己只能挣点辛苦钱。”村支部书记吕立山说,10多年前,大家对浙江邻居只有羡慕的份,盼着能有一天像他们那样住上亮堂堂的楼房。

长春坞分布在一个山坳中,房前屋后、近山远岭是清一色的山核桃树。漫步村中,纵贯全村的水泥路平坦整洁,两侧的房子基本上都是新建的楼房。“以前我们村与毕家源的山核桃种植面积都只有 100多亩,现在我们村发展到1000多亩,林下套种茶叶、玉米,面积超过毕家源的一倍,去年村里人均山核桃、茶叶收入超过 7000元。 ”吕立山说,现在70%的村民盖了新楼房,三分之一的农户买了汽车。

“盖新房已经不稀奇了,你猜猜我们村这几年出了多少大学生?”村民潘政法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这4年村里出了17个大学生,其中多数上的是“211”院校。“以前我们穷就穷在没文化,不懂科技,现在大家日子好过了,对孩子读书都舍得投入。 ”潘政法说,乡里对考上大学的有奖励,乡村干部也与考生家庭建立对口帮扶机制,哪家有孩子高考,大家就一起张罗帮忙干些农活,让家长安心照顾孩子。

从长春坞前行几百米,竖立着一块皖浙两省的界碑,这里便是当地人俗称的“界牌岭”。车行几分钟后,记者来到长春坞的浙江邻居毕家源村民组。

毕家源沿公路两侧而建,虽然许多房子有些年头了,但仍能看出这里村民日子的殷实。在村中,一幢新建成的四层楼房分外醒目,67岁的当地村民鲍云水正在院子里拾掇着。一听记者口音,老鲍停下手中的活,与记者聊了起来。

“你是安徽的吧?从金川过来?你们那边这些年山核桃发展得快,老百姓都富起来了,新房子现在盖的比我们这里还多。 ”

“还得继续跟你们学。你们这边也很不错。 ”

“是的,我们这边财政的投入比较多,基础设施比你们好。不过你们重视教育,不像我们这里孩子大了都出去经商务工。 ”言谈中,老鲍自豪中透出些许失落。

新闻推荐

大学老师兼当“兽医”20年

王德青是大学老师,也是动物医学专家,在歙县、徽州区许多乡镇的群众眼里,他又是不收群众一分钱的“兽医”—— 本报记者 徐建春寒料峭的早晨,一辆电瓶车悄悄地骑进了村子。黄山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

歙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歙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