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百姓说事·回乡创业地生“金”

安徽日报 2015-02-05 17:58 大字

讲述人:黄山市黄山区焦村镇种植大户 焦云龙

整理人:本报通讯员 崔艳

这两天,看着自家大棚里的莴笋、菊花菜、菠菜、大白菜等越冬蔬菜长势良好,我心里甭提多美了。放弃导游职业,选择回乡创业,一路走来,虽有苦有甜,但我绝不后悔当初的决定。

我当了20多年的导游,回乡创业的想法一直在脑子里面转。可一开始,还是难下决心。最近几年,每次回家,我都被家乡焦村镇红红火火的香菇、木耳、灵芝等特色种植所吸引,农民的腰包渐渐地撑鼓了。如今,“三农”政策好,土地里也能生“金子”,回乡创业的前景大着呢。思前想后,我终于迈出了回乡创业这一步。

一直在外当导游,搞蔬菜种植却是外行。通过市场调研,我发现本地的莲藕销售比较紧俏。这时,脑子里马上联想到以前当导游时了解到湖北的莲藕品种多,我决定创业第一步就从莲藕种植开始。2013年冬,我投资20多万元,将60多亩农田田埂加高,建成藕塘。去年初,我独自一人前往湖北采购藕种,施足基肥,将藕种下,然后通过网上预售。没想到的是,杭州、歙县、屯溪等地客商将180万斤莲藕预定一空,我有了50多万元的收入。

尝到了种植的甜头,我不断扩大自己的种植规模和种植品种,牵头成立了焦村镇最大的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父老乡亲觉得我在外几十年,还算见多识广,都很相信我,60多户农民与我签了为期10年的土地流转协议,建成了210亩的种植基地,种植品种从莲藕发展到生姜等各种蔬菜。焦村镇农业专家经常来到田间地头给我指导,黄山区政府还把我的种植基地列入2014年菜篮子民生工程,争取到免费蔬菜大棚建设项目,160多个漂亮的大棚成了越冬蔬菜温暖的家。一系列的好政策,帮我解决了缺资金、缺技术的难题,我在特色种植上的信心更足了。去年,我的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00万元,合作社社员人均收入3万多元,当地农户劳务收入达30多万元。

今年,我还要再扩大规模,多花点心思在种植品种选择上,让土地生出更多的“金子”。

新闻推荐

山村“云雾花海”做成生态品牌

■ 本报记者 吴江海在皖南、浙西一带的摄影圈内,歙县杞梓里镇坡山村近年来声名鹊起。每逢雨后初晴,许多摄影爱好者披星戴月一路奔波,只为赶上清晨时刻聚焦坡山大气磅礴的“云雾花海”。隐匿...

歙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歙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