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阳产:土楼“奇葩”红艳艳

黄山晨刊 2014-11-20 19:06 大字

土楼前留影 拍摄土楼风情 阳产晒秋□ 记者 程向阳 文/摄

引子:10月25日,歙县深渡镇阳产村为期一周的晒秋摄影大赛开拍,300幢土楼前壮观的晒秋图景吸引了无数摄友前来采风。这是继去年举办晒秋节后,该村再次举办晒秋活动。秋阳高照,人来人往,让阳产小村越发热闹起来。

阳产土楼:诉说400多年的历史的变迁

阳产,歙县南部的一个深山村,现有土楼房300多幢,全村196户500多人口,都姓郑,是一个400多年前老百姓为躲避战乱从河南郑州迁移至此而发展起来的古村落。

为啥叫阳产?村民说,村子山势较高,村庄朝阳而建,阳光也还充足,且房子均建在山坡上,山坡较陡。徽州土话中,尤其是歙县南乡人均念“陡”音为“产”(陡峭之意),阳产地名大概由此而来。

阳产村依山而建,土楼群是阳产村最大的特色,家家户户因地制宜,均以青石砌塝为地基,用红泥土筑房,土楼与土楼间用石板或青石铺地。一座座,一排排,密密麻麻,一幢接一幢,沿袭了几百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时停止建造。无论是单栋土楼还是整个土楼群都有一种乡土美,体现出独特的画境美、意境美、雄浑美、气势美。土楼群千姿百态、布局合理、错落有致,让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具有浓郁的山区民居建筑特色,构成了神奇、古朴、壮观的画卷。

阳产虽美,却是市级贫困村。由于山高路远,山多地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只有少量的茶叶和养蚕收入。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时,阳产全村的人均收入也不过二三千元。由于生产资料匮乏,一个500人的村子有400人以上的劳力不得不在外务工,使阳产成为一个典型的空心村、留守老人村。

阳产旅游:让阳产富起来美起来

记者第一次到阳产是2012年初,当时的阳产像一位害羞的村姑,村口三三两两坐着的村民多是留守爷爷和奶奶。看到汽车进村,看到穿着时髦、背着相机的城里人,他们眼里写着诧异、好奇和羡慕。

阳产村是高山村,几年前修起一条平坦的水泥路,解决了该村500多村民“与世隔绝”的交通现状。但由于路窄、弯道多,遇上会车,一车紧靠山崖,一车紧贴悬崖,惊险万分,一些新手司机面对阳产的“天险”不得不打退堂鼓。

三年后再次会晤阳产,变化很大。通往阳产的路虽然还是那条路,但依山加宽了一些,更为重要的是增加了多个会车点。村口原有一个停车场,现在又新建一个,两个停车场都停满了小汽车。往村里走,原来散乱的高压线、电话线、电视线已全部落地,原来濒临倒塌的阳产小学重新得到修缮,村中还建起2个公厕,4个观景台错落有致地建于山坡高处,原来斑驳土墙上喷绘一新、名字新颖的农家乐接待点广告牌带来了生气。

阳产的变化还体现在“软件”上。村民的笑容多了,精神气足了,更重要的是人人都成了“推销员”,敢于向游客推销阳产的山货了。在停车场,一位大嫂迎了上来,隔着车窗玻璃,递给记者一张名片。名片是彩色的,上面印着农家乐的名字、电话地址等,较醒目的是彩色的阳产风光图。“你好,是第一次来吗?我带你去拍照片。”一位年约40岁的男子对记者说。男子热情中透出朴实,一句“不收钱”立即打消了我们的不信任。男子郑良来告诉记者,他初中毕业后便去杭州学厨师,后来在杭州开了小吃馆,前后21个年头,2013年回家。之所以回来,是他看到了阳产的旅游前景,加上在杭州经营餐饮业越来越困难,干脆回家发展农家乐。“投入了4万元左右,改造了客房,卫生间,增加了4个房间,一次性可以接待16位客人。”郑良来一边带我们赏景,一边向我们介绍他办农家乐的情况。记者发现,在阳产村,和郑良来一样热情充当导游的村民不少,他们都是办农家乐的村民。村民江桂平说,开了农家乐,总指望多来些客人,多挣点钱。

游客多了,村民们变成推销员,柿子小的5毛钱一个,大的1块钱一个;板栗5块钱一斤;红豆10块钱一斤……在村中,记者看到,村民们纷纷售卖自家的土货。村民郑存林说,柿子原来在树上烂了也没人摘,现在游客都说好吃,身价高了。

各家各户的房子都整理得像那么回事了,有的人家客厅里都搭起了床铺,住一晚30元,加食宿一起七八十元。阳产的农家乐虽然朴素了一些,但对许多特意赶来拍云海日出的游客来说还是很实惠。

村里像郑良来这样回乡办农家乐的村民有50人左右,虽然都是刚刚开始,有的甚至还没赚到钱,但全村2013年底的人均收入已增加到5000元左右。村民们已尝到办农家乐带来的甜头,乡村旅游像一簇簇鲜花悄然绽放。

“这两年阳产的变化看得见。”村民组长郑四清告诉记者,“自从市领导提出要保护并利用好阳产土楼,阳产开始发生变化。仅2013年,村中的道路、标牌、学校、厕所、观景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就投入资金近百万元,同时还建立了村旅游接待中心。目前,全村有农家乐18户,其中10户已有赢利。”

土楼保护:守住阳产的精气神

在阳产,郑小河受人尊敬。不但因为他擅长书法,而且因为他是当地保护土楼的发起者和宣传阳产第一人。

郑小河如今年逾古稀,高中毕业后当了3年兵,退伍后回乡当过教师,之后招工去了马鞍山钢铁公司,一干就是32年,做过工人和管理者,1997年退休回乡。

采访中,郑小河不止一次提到保住阳产就是保住文化。他告诉记者,为保住土楼,他曾给市领导写信,同时在镇村集市人多的地方张贴他自己写的倡议书,同时还利用网站向外宣传阳产土楼。市领导对来信很重视,并亲临阳产了解情况,由此阳产保护进入健康轨道。同时,在有效宣传下,阳产“皖南第一土楼群”声名鹊起。

“作为一个老年人,作为一个阳产人,我对阳产心存敬畏。保住了阳产,就不会愧对历史,文化就保住了,当地发展乡村旅游就有希望了,农民的幸福生活也就有了盼头。”郑小河说。

所幸的是,阳产已经被保护的阳光照射,并被乡村旅游的发展温暖着。深渡镇相关负责人称,为保护阳产土楼,镇里实施了阳产保护规划,涉及土楼村的总体设计、道路拓宽、停车场及旅游公厕建设、土楼群摄影台及区间道路建设、三线落地、房屋及原操场环境整治、村容村貌、村民人居环境建设等。下一步还将探索更深层次保护,以加快村民致富步伐。

采访手记

阳产土楼是徽州祖先留下的一份珍贵遗产,是黄山市目前保护最为完好、土楼数量最多的村庄。随着乡村旅游升温,阳产土楼将成为宠儿,被更多游客所钟情。作为当地政府部门,要从战略高度真正保护和开发好这一资源,让阳产土楼在黄山大地绽放得愈加绚烂。

新闻推荐

歙县救助困难群众再出手

□ 记者 王玲琳晨刊讯 11月12日,记者从歙县民政局获悉,近日,该局对今年该县符合条件的450名重特大疾病救助对象实施了再次救助,发放救助金787153元。据介绍,此次救助后,歙...

歙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歙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