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位百岁抗战老兵的幸福生活

黄山晨刊 2014-09-03 19:10 大字

走路不用拐杖,讲话声如洪钟,四季冷水洗澡,洗衣做饭健身……这是9月2日,记者在歙县王村镇王村村了解到的百岁抗战老兵汪萍的情况。□ 记者  程向阳  方姗姗  吴玉莲  文/摄

院墙外,一片瓜藤爬出,绿色的丝瓜和黄色的丝瓜花绽放出生命的力量;院墙内,收音机传来高亢的长篇小说广播。村里的工作人员用王村话喊了多遍,皆因汪老听得入迷而未答应,记者只好耐心在大门口等待。约摸过了10分钟,记者看到,着一件白色衬衣、精神矍铄的汪萍老人向我们缓步走来。听说有人来看他,汪老脸上露出笑容。

汪老现住的地方是他二儿子家。这是一幢三层洋楼,为方便起居,汪老长期住在一楼,会客厅就设在一个车库内,车库进去是卧室、厨房和卫生间。这是汪老的子孙给汪老特别设计的家,简单却适合老人生活起居。落座后,汪老就声如洪钟,娓娓道来。

小学毕业,3年袜厂学徒,被抓壮丁,后辗转进入黄埔军校,汪萍的一生在战乱的岁月里变得跌宕起伏。汪萍15岁从歙县王村小学毕业后,到袜厂当了3年学徒,好不容易有机会回家看望父母,却被一姓苏的保长抓去芜湖当壮丁。人生地不熟,汪萍每天唯一的工作就是训练。这个时候,他感觉战争离自己不远了。果然一个月后,汪萍及同一批被抓的壮丁训练结束后被送往南京前线。汪萍说,到南京下车却没买到车票去部队,又跟同批壮丁走散。眼看着最后一辆车将要离开,他便爬上车,上车后才发现,这是送伤员返回芜湖的车子,他再次回到芜湖。是去前线还是回家?就在他犹豫的时候,碰巧遇到同学。同学家是经营当铺的,于是他在同学和其父亲的建议下,换了一身便装回老家黄山。 

(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

他一路乞讨,回到王村,可是抗战杀敌的念头却在他心里埋下种子。回家后,他在当时第19集团军的组织下,在屯溪报考了黄埔军校,成为黄埔军校学员,到江西吉安分校参加集训。他和同一批学员步行到达吉安。随后,他很快上了前线。当时战线过长,他所在部队一直从江西吉安打到湖南、湖北等地,每天都在打战。

现在,汪老已是王村村年龄最长的老人。对于如何健康长寿,汪老有自己的养生秘诀。每天早上6点,汪老准时起床,洗漱后就把鸡蛋、红枣、枸杞放在电饭锅里煮上。自己则到院子里锻炼,拍拍手、踢踢脚。大概1小时后锻炼结束,红枣汤也好了。吃过早饭,汪老会立马把锅碗洗掉,然后把中午的米淘好放进锅里,8点准时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9点听小说连载,10点听戏曲,11点把按钮按上煮饭,菜是孙媳妇准备好的。中午吃过饭后,老人会休息1个小时,起床后又听广播,晚上听完新闻联播,洗漱完差不多8点就上床就寝。

如今,汪老四世同堂,有21个子孙绕膝,都很孝顺。老人说,自己的录音机就是孙子从杭州买给他的,已经用了10多年,是他最重要的“伙伴”。

新闻推荐

蜜蜂与蚂蚁

·歙县城关小学小记者站 方航·人们喜欢蜜蜂,赞美蜜蜂的辛勤劳动。蚂蚁嫉妒蜜蜂,心里总是想不明白,我们干的不比它们少,也不比它们慢,可人类只赞美它们,太偏心了。有一天,蜜蜂和蚂蚁...

歙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歙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