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杭古道行(二)
□邵宝振
渔梁下行约200米为新安关,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建。关上有亭,过去有关门,有守卫,晨开昏闭。现关亭尚存,砖木结构,宽3米,深5米,檐高3.8米。关亭右侧为沿河的峭壁,左侧为山峦,地势险要,有“新安第一关”的称号。过去新安关亭后有周王庙,附供钟馗、关羽;新安关外为水口,建有土地庙、立有如来佛柱。新安关亭内曾有茶水摊、小吃摊,小百货摊,供过往行人选用,关亭内有长木板,供人歇息。渔梁经新安关至琳村、鲍家庄临河的路段皆有石条护栏,至今基本完好。
清末、民国时期,琳村与鲍家庄是歙县茶叶的主要集散地,在最繁华的时候,曾聚集了上百家茶号,其规模不亚于屯溪。每到茶叶生产季节,船来车往,肩挑背驮,生意十分兴隆,附近村落则兴养珠兰花、茉莉花、白兰花,俗称“三花”,用于窨制花茶。在我踏进鲍家庄的古街时,一位农妇幽幽地向我诉说那曾经的热闹与繁华。如今年轻人早已不住老屋了,只剩下几个留守的老人,古街上显得很冷清,还有在风雨中摇摇欲坠的老屋。倒是老屋上的砖雕还透出一些生气。仔细观察了一下,琳村的房子大多建于民国,门楼上的砖雕显得比较粗糙;而鲍家庄的房子则大都建于清末,砖雕图案比较细腻生动,但最有名的砖雕“百子图”则不知散落何处了。在鲍家庄的村头,还发现了一座残破的砖砌门楼,上面有“东源”和“河涧潆洄”的砖刻文字。
南源口是歙县旱南进出新安江的第一处码头,惜由于新安江大坝建设,水位上升,村落大部淹没。难以见到历史的留痕,只有附近王村茂的两棵千年古樟尚提醒人们这里曾经繁盛过。
瞻淇村名,出自《诗经》“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句。瞻淇原名“章岐”,唐代章姓迁居,以姓氏名村,后罗、郑、汪诸姓先后迁入,遂改今名。罗愿《新安志》载,章顶的两个女儿随母亲程氏一起上山采桑,母亲被虎所攫,二女“号呼搏虎,虎遂弃去,母由是获免”。刺史刘赞嘉赏,改二女所居合阳乡为孝女乡。瞻淇村约一公里的古道基本完好,宽约3米,青石板铺成,街两边的建筑,大门都是朝街敞开。古时在瞻淇街的头、中、尾还各建有木牌坊门一座。村西入口原有的三台阁,形如城楼,重檐八角,楼供关羽、关平、周仓塑像,楼下中为拱门通道,设木栅门,外门额镌“忠孝里”。瞻淇村十分重视风水的营造,他们在上水口建大堨、桥,既为村之关锁,又利灌溉百亩良田;在村西南青梅山、打鼓山夹峙间设立下水口,将直河道改为“之”字形河道,改变水流方向,并筑印墩,植树,以蓄财运。桥头植樟树,孤寡者祭树以求好归宿,遂得风水树别称。桥旁设鬼神坛庙,每年在此祭河。目前瞻淇现尚存明清古建筑四十余幢,如天心堂、九世同居堂、兰芬堂、京兆第、资政第等,漫步其间,思古之情油然而生。
过呈村降村就到了大阜、北岸,过去大阜与北岸是两个村,现在已连为一体了。大阜原名大佛,因船山大佛庙而名。大阜来龙山为船形,村落亦为船形,主街横贯东西,街面用石板横铺,如同“舱板”;在阜塘源架双孔石桥,封镇水口,名枫树桥,桥作双孔,又喻村为龙舟,遂有“龙眼桥”的别称。传说,基于船形村考虑,潘氏邀来姚、蒋二姓定居,谐音“摇”、“桨”,这样船就活起来了。北岸村庄地形为“渔翁撒网”形,按风水理论设计村基布局。首先在村中心北溪河上架南北走向的三孔廊桥蓄气聚财,并在廊亭内设观音龛座以镇;又在宗祠两边出暗水沟两条,象征“鱼须”;在祠前西边小溪上架设一道石板平桥,称步半桥;步半桥通向宗祠街道,铺成东高西低,对应河水从东往西流,而将宗祠西一段街道铺成西高东低,使街面上水从西往东流,使水法呈旋转弧圈形。徽州丰富的村居文化寓含了徽州人的美好愿望。
新闻推荐
8月20日,歙县的吴女士来电话反映,她于2013年8月在歙县禾园清华坊买了一套房子,买房时开发商承诺在2014年5月1日交房。今年4月28日,已经把新房钥匙交给她了,但是房产证迟迟办不下来。为此,吴女士曾...
歙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歙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