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杭古道行(三)
□邵宝振
北岸风雨廊桥,即北溪桥,建于清中叶,2墩3拱,长33米,宽4.7米,高6米。桥上建廊屋11间,砖木结构,高约5米,中间有佛龛。沿墙置坐凳,供人歇息,过去有个大茶缸,有专人烧水,供过往行人们夏天喝凉茶,冬天喝热茶,一年四季不断。靠桥北端门洞柱上有“往府大路过桥”的指路石刻。南端门额“乡贤里”,北端门额“谦庵旧址”。东侧墙上辟有8个大方窗,砖砌龟纹、梅花纹等花格;西侧辟8个风洞窗,样式有满月、花瓶、桂叶、葫芦等,左右对称。寓意吉祥,祝愿黎民百姓团团圆圆、岁岁平安、蟾宫折桂、子孙繁衍等美好祈盼。北溪桥下游约200米的位置为衍庆桥(现名大阜桥),此桥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现北岸吴氏宗祠内还有一块“重修衍庆桥碑记”的石刻,记载了徽商吴德基于乾隆癸巳年(1773)重修衍庆桥的事迹:“歙南距治所三十余里,曰北岸。北岸南里许,曰桥东,桥东隔岸为大阜。中横石梁以渡,曰衍庆桥。桥之延凡几十步,袤十数步,盖江浙往来孔道也。其经始自前明万历三年,北岸吴义士月山,越今二百有余岁,冰冻石泐,桥渐倾圮。而月山之族裔有名德基者,慨然起而承之,岁在癸巳。鸠工庀材,爰始秋中,落成岁粆,计工费缗钱五百千有奇……”吴徳基出生农家,能吃苦耐劳,修桥时,尚亲自畚土抬石,因此工程进展十分顺利。北岸多富商大贾,除吴肇福(字德基)外,吴荣远(字景华),贩茶出海、京师致巨富,设义学,修桥铺路。晚清吴恒熙,修建横溪、深渡各桥,修路二十余里。北岸现存的吴氏宗祠内石雕极为工细,有百鹿图、西湖十景图、钟彝图等,耗资巨大。
自北岸至杞梓里,由于徽杭公路与古道大部重合,因此古道也就无存了。但地势较为平坦,依山傍水,山光水色,四时异景。杞梓里原名溪子里,为户部右侍郎王茂荫的老家。杞梓里街道保持完整,主街横贯东西,长800米,宽3米。东西两端皆附街亭,东街亭额曰“乐哉”,而名乐哉亭,亭内供五猖神像。西街亭外植槐三株,而名植三亭,杞梓里亦别称植三。植三亭内供关羽父子及周仓神像,亭西数十米为社溪、昌源河交汇处,亦为水口,筑有坝塍,植有水口林,古木参天。社溪上有石桥,桥东曾建回龙祖庙,供东平王及太子神像。村西曾有溪子寺、般若庵、观音阁、社屋庙。
从杞梓里到三阳,古道在山岭间起伏。郑玉在《重修横山路记》中记述:“歙东南境接杭之昌化,自昱岭关至郡城百里而远,出入山谷间,无跬步夷旷者。其间自小坑口至溪子里,旧路由溪下崎岖坑涧中,厉揭二三十度,行者以为病。其险绝处,高者架木为栈,低者叠石为塘,修葺无时,官民劳费至不可胜计。”(万历《歙县志》艺文卷五)从以上描述可以得知,原道主要沿昌源河而下。绍兴五年,岳飞带领大军过境,行至此地,会溪水大涨,岳飞命大军开辟新路,由三岭出,路况大为改观。一九三四年春天,乘坐汽车到徽州的郁达夫,在《出昱岭关记》中,对蜿蜒在山中的古道,有一段精彩的描绘:“从公路上的车窗望过去,一条同银线似的长蛇小道,在对岸时而上山,时而落谷,时而过一条小桥,时而入一个亭子,隐而复见,断而再连;还有成群的驴马,肩驮着农产商品,在代替着沙漠里的骆驼,尽在一条线路上走;路离得远了,铃声自然是听不见,就是捏着鞭子,在驴前驴后,跟着行走的商人,看上去也象是画上的行人,要令人想起小时候见过的钟馗送妹图或长江行旅图来。”
新闻推荐
□ 记者 方 伟晨刊讯 连日来,歙县、徽州区各单位积极联动,对各自辖区内的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相关旅游景区(点)进行再次检查,对照任务明细表查缺补漏,进一步优化景区整体旅...
歙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歙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