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传统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的当下意义

安徽日报 2014-05-23 22:14 大字

■ 许敏娟

2007年,我国第一个生态文化保护实验区——闽南生态文化保护实验区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对传统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进入实践探索阶段。目前我国已有十多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已经走过五六年的探索历程,各个保护实验区都在探索在这新的保护模式下非遗传承发展之路,创建保护机制,那么效果如何呢?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对守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是否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在此笔者以安徽歙县为例,以歙县的实践探索与成果来证实传统文化生态整体保护的意义。

歙县对传统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的实践探索是有效的。徽州自古文风昌盛,推崇儒学,倡导“天人合一”,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徽州生态文化保护实验区的设立,不仅给他们如何传承祖先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坚守这片精神家园指明了方向,也极大推进了地域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推进了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对接,加快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步伐。歙县的文化生态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生态的浓缩,因此歙县文化生态保护成功与否对整个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有着举足轻重作用,其实践探索及成功经验对全区有示范作用和借鉴价值。而徽州文化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它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歙县对文化生态整体保护的探索及成功经验对全国十多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文化生态保护也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歙县在文化遗产保护上一贯重视建章立制和长期规划。早在1984年歙县就编制了《徽州古城保护规划》,在2005年修编的歙县整体规划中,明确制定了文物保护的城市建设紫线及红线管理范围,并单独编制增加古城和文物保护一章。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歙县制定一系列相关制度和规划,这些制度和规划中既有从宏观上对全县境内文化遗产全面保护的科学规划,如《歙县县城总体规划》《歙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也有从微观上具体到对某一方面文化遗产或某一单体建筑的保护规划,如《徽州府府衙区域保护修建性详细规划》《许国石坊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等。以制度为保障,歙县构建了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

在文化生态保护中面临的一个很大的现实问题是如何保护好古村落及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歙县认识到古村落与非遗是一个整体,古村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生、发展、展演以及传承的根基,非遗是古村落承载历史、立足现实、连接未来的灵魂所在。因此歙县在实施 “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中,注重保护古村落的“两脉”。“文脉”即古村落的传统礼仪、民俗文化、语言传统、传统手工艺、生活风俗习惯等古风徽韵;“龙脉”即古村落的林木、峰石、山水、津渡、桥梁等水口风貌。通过将文化遗产原状保存在所属区域环境中,使物质文化遗产“凝固住”,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守住了古村落、古民居的“筋骨肉”,传承了徽州文化的“精气神”。

如何在保护好非遗真实性和整体性的前提下,利用好这些非遗资源使它转化为地域旅游或经济资源?转化为生产力?这是当下各地政府和理论界共同关注的课题。歙县在这方面也进行了较为成功的探索。一是找准着力点对于具有市场开发潜质的传统手工技艺和民间艺术,合理开发利用,在生产中加以保护,并以此带动一批传统特色工艺的产业发展。二是通过设立一批非遗生产展示销售区,如“歙县徽州艺术品市场”“歙县文房四宝市场”“中国歙砚城”等非遗生产展示销售区,在生产销售展示中促进文化资源向经济资源转化;三是促进旅游与文化生态的深度结合,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

歙县文化生态整体保护的实践探索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增强了当地民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进歙县经济的转型,也促进了“美丽歙县”建设。徽州文化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当今时代的共通性得以挖掘,传统的徽州文化正在融入现代生活方式。

新闻推荐

学生科学梦的领航人

■ 本报记者 聂扬飞本报通讯员 张斌 吴浩“有了科协吴老师的带领,我们才能走进了学科学、用科学的大门。”日前,在歙县长青中学举办的“科技活动周”活动上,孩子们纷纷对教师吴小朋赞不绝口。...

歙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歙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