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菊花采收进入尾声,徽州贡菊原产地歙县的菊花今年因干旱减产,但价格仍卖不上去——徽州贡菊盼“原产地保护”
编辑部:
徽州贡菊与滁菊、杭菊、亳菊并称全国四大名菊,歙县北岸镇金竹岭村是徽州贡菊的核心产地,当地群众家家户户种菊,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6月份以来一直久旱无雨,菊花产量至少减少一半左右。 ”11月22日上午,在金竹岭村后的山头上,正在地里采摘菊花的村民胡子政告诉记者。老胡家今年种了一亩半菊花,采收后只能烘成干花120斤。目前干花收购价40多元,价格与去年差不多,减收已成定局。
老胡是种菊的老把式,又当过12年的金竹岭村党支部书记,对村里的菊事了然于心。 “村里的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打工,剩下老人在家种菊,种菊基本还是靠天收,前些年市场行情波动又大。 ”老胡说,村里的菊花最多时种了有1000多亩,目前却只有500多亩。现在村民主要生活来源,大部分还是靠打工,种菊收入最多占三分之一。
“按理说今年贡菊减产,价格应该上涨,但实际价格只与去年持平。 ”老胡很纳闷:这几年菊花市场行情看涨,但徽州贡菊的品牌价值一直无法体现在价格上。
镇干部介绍,目前周边一些地方也推广贡菊种植,大多为“两季花”的嫁接品种,产量大,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贡菊,却都使用徽州贡菊的品牌,对贡菊市场冲击较大。另外,过去有些地方对病虫害防治没有采取生物和物理等防治办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贡菊的品质。
采访中,当地干群期盼能对徽州贡菊实行原产地保护,加大贡菊品牌和龙头企业扶持,引导企业与菊农结成利益共同体,政府之手和市场之手协调起来,这样才能擦亮贡菊品牌,真正让菊农受益。同时他们希望有关部门能支持修建一些喷灌设施,帮助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统防统治,通过建设高效生态贡菊基地,以告别“靠天收”。
本报记者 吴江海
新闻推荐
“三座大岭五面坡,山高土薄石头多。 ”在皖浙交界新安江畔的歙县街源璜田乡,一处处狭长山坳自成一方部落,春耕夏播、秋收冬藏、生生不息——神奇的 天梯之乡
本报记者 吴江海“街口到街源,只见青山不见田。 ”翻过华东地区海拔最高的歙县长陔岭盘山公路,映入眼帘的是街源山区:数十里长的峡谷蜿蜒前伸,村庄大多沿谷底分布,宛如一串散落的项链;两侧是望...
歙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歙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