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金石声声犹在耳——古代徽派篆刻艺术

安徽日报 2013-09-13 00:15 大字

[摘要]古代徽派篆刻艺术

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到了唐、宋、元时期,印章使用扩大到绘画鉴赏和书画题跋上来。元末画家王冕创造性地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使印章篆刻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明万历至崇祯时期,徽派篆刻初步确立,开创者何震,以苏宣、朱简、汪关为主要代表人物,他们认为篆刻应当“下笔如下营、审字如审敌、对篆如对垒、临刻如临阵”。继何震之后,徽州籍篆刻家程邃、巴慰祖、胡唐、汪关,合称“皖四家”,吸取秦汉印章长处,篆印结体朴厚苍浑,章法虚实相生,在规矩中求得变化,各臻妙韵。清代是徽派篆刻的发展阶段,程邃、汪肈龙、巴慰祖、胡唐四位印家专学秦汉,变化多姿,用力简涩,自成一体,人称“歙四子”。清道光至民国时期是徽派篆刻的后振阶段,以黄士陵、黄宾虹为主要代表人物。

徽州印人师古不泥古。何震以刀代笔,再现秦汉印风,而且“性由神解”;苏宣“游云间则有李氏,槜李则有项氏,出秦汉以下八代印章纵观之”;汪关更是酷好古文奇字,收藏铜印不下二百余方;程邃金石文字功底深厚,他以大篆入印,将青铜器铭文引入印文。至晚清黄士陵篆刻,更是取法于秦玺汉印,取材于钟鼎、钱币、诏版、碑额、砖瓦等文字,兼收并蓄,熔于一炉,以其深厚的金石学修养,弃印家以切刀法仿烂铜印而追求古拙残破美的传统习惯,以薄刃冲刀,使得每一线条的起讫,一气呵成,干脆利落,自立新意。

徽派篆刻以雅致俊秀、平和光洁作为追求目标,无尘世的烟火之气。雅致是篆法的效果,平和是刀法的体现。这两种审美意趣从明万历后期一直延续到民国。

徽州印人突出个性,强调创新,印风独具。至程邃更是上追秦汉,下效苏宣,既浑朴古雅,又创新求变,同时引大篆入印,形成强烈的个人风格。邓石如之兴起,“以书入印”开徽派新风。黄士陵自称“篆刻无所师承”,他取法之广,化古为今,寻出一条自己的路。何震在边款上首创单刀法,刀锋洒脱洁净,风格猛辣劲逸,成为边款创作新的风向标,至今影响印坛。

徽派篆刻家们还在篆刻理论上展开了探索。明代朱简历时14年写成《印品》一书,首倡篆刻艺术批评风气,他提出“刀笔浑融,无迹可寻,神品也;有笔无刀,妙品也;有刀无笔,能品也;刀笔之外而有别趣者,逸品也;有刀锋而似锯牙痈股者,外道也;无刀锋而似铁线墨猪者,庸工也。 ”开创了篆刻史上印学批评的先河。

徽州印人注重学养,得益于徽州文化的深厚底蕴,他们遍览各地所藏金石原器、著录和书画珍品,努力探索“印外求印”的途径,学识大进。他们开创刀法,确立印风、突出个性,经历了由实用到艺术的转变,不断推陈出新,使徽派篆刻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大大启迪和影响了近代的篆刻艺术。 编者

【程邃】

明末清初篆刻家、书画家。字穆倩、一字朽民,号垢区、青溪、垢道人、野全道者,歙县人。他精篆刻,善书画,工诗词。篆刻效法秦汉,刀法凝重,富有笔意。首创朱文仿秦小印,又博采何震、文彭诸家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派,人称“歙派”。

【何震】

明代篆刻家,字主臣、长卿,号雪渔,婺源人。何震的治印刀法猛利豪放,气势宽宏,刀法的运用上冲刀直入,极其猛利,间以切刀,痛快劲挺,具有汉印的雄健风貌。篆法稳重、工稳,讲究线条统一和谐,也植根汉印风貌。章法上能利用印面字的笔画多少,布白上造成强烈的疏密对照,使人赏心悦目。其首创单刀切刀边款,刚猛遒劲,自成风格。

【汪关】

明代篆刻家。歙县人,汪关原名汪东阳,字杲叔,因得一颗汉“汪关”的铜印,喜其精美,故改名为“汪关”,并以“宝印斋”名其室。汪关篆刻以汉印为法,善用冲刀,刀法工整稳实,布局匀称圆活,有时寓方于圆,灵秀婉畅,深得汉印的神髓。他的印章风格恬静华贵,有书卷气息。

【邓石如】

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初名琰,字石如,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邓石如尽摹秦汉以来金石善本。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曹文埴称其四体书法清代第一人。篆刻刀法苍劲浑朴,刚健婀娜。章法上提出 “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美学观念,冲破时人只取法秦汉印铄印之局限。

【黄士陵】

清末篆刻家。字牧甫(一作穆甫),号倦叟,别号黟山人,歙县人。黄士陵篆刻初学吴熙载,而后取法汉印,参以商、周铜器文字之体势笔意,章法自然,运刀挺拔,于皖、浙两派外另辟蹊径,自成一家。印款以北魏书体,爽朗豪放,他首创以单刀冲刀刻魏体书之法。

新闻推荐

纪念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诞辰122周年张春生

张春生

歙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歙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