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昨晚以放飞梦想为主题的全省六一少儿文艺调演在安徽大

新安晚报 2013-06-01 10:07 大字

昨晚,以“放飞梦想”为主题的全省“六一”少儿文艺调演在安徽大剧院举行。本次文艺演出由省政府妇儿工委、省文化厅主办,20个节目形式多样,来自全省的少年儿童用歌舞、快板、音乐情景剧等形式共庆自己的欢乐节日。本报记者 赵溢/摄

由省文化馆举办的“2013年全省少儿书画大赛获奖作品展”近日在安徽画廊开展。本次展出作品191幅,孩童的画笔,总会将生命的秘密悄悄泄露在画纸上,带给我们的是恒久的感动。

本报记者 赵溢/摄

学古琴,人品重于技艺

安徽是古琴文化的摇篮

在刘赤诚家中,有个专门的房间,墙上挂着数张古琴,一张琴桌摆在中间,这里是他平时抚琴的地方,也是教授学生的教室。今年75岁的刘赤诚,在合肥定居50多年,现在省歌舞剧院从事古琴独奏和研究工作,说话间还带有老家江苏的口音。

刘赤诚跟记者聊起古琴的历史时说,安徽是古琴文化的一个重要摇篮。“在古代,安徽出了很多古琴名家。弹奏名曲《广陵散》的嵇康是宿县人,《梅花三弄》前身《梅花曲》的作者东晋名将桓伊,也是安徽人。流传下来的3000多首曲谱被辑录于多本典籍,其中最古老最有名的有两本,一本是朱元璋之子朱权组织编修的《神奇秘谱》,一本是歙县人汪芝所作的《西落堂琴统》,都跟安徽有关。”

每年不少人慕名来拜师

古琴流派众多,山东诸城派是最年轻的一支,创立至今已逾百年。“诸城派的开山鼻祖王燕卿是我的师爷,他师从金陵派琴师,融合山东地方民歌和风土人情,所以诸城派是带有山东地域特色的古琴流派。”在此基础上,刘赤诚经过多年研习,博采众长,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这种具有典型山东地方音腔的琴曲风味,形成了沉静、豪放的个人演奏风格。

提起古琴,很多人可能会将其和古筝混淆。刘老说,二者之间并无渊源。“古琴的历史比古筝要长,制作工艺也更为复杂。古筝在古代属于民间艺术,限于民间艺人的文化程度,相对简单一些;而古琴则是文人士大夫们必备的技艺,他们有条件会创作专门的琴谱,这些琴谱是用汉字的数字组合而成,一般人看不懂,比如《红楼梦》里所说的‘天书\’就是指古琴谱。”

2003年,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内因此掀起了一股古琴热。刘赤诚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每年都有不少人慕名前来学习古琴,其中不少是年轻的学生和上班族。对于学琴者,刘赤诚说最重要的是考察人品。“古琴需要传承,需要健康地发展,而不是附庸风雅或谋利的手段。所以到如今我也只有100多个学生,除了音乐上具备一定的素养外,我最看重的是学生的人品。学琴应该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为了修身养性。如果动机不对,是学不好琴的。”

发掘整理古琴音乐遗产

用刘赤诚爱人邱老师的话说,自己的老伴就是个“琴痴”。“早上一起床,也不刷牙也不洗脸,先在琴房弹起琴来,直到我催促才去洗漱。平时只要得空,就琴不离手。”2005年,刘赤诚创立了梅庵琴社,每年社庆都会举办古琴音乐会。在今年5月底举办的8周年古琴雅集上,刘赤诚的儿子刘铭芳以一曲《流水》拉开序幕。提起儿子,刘老也颇为骄傲。“他6岁学琴,浙大毕业后定居杭州,虽然工作很忙,古琴一直没丢,现在还帮我打理整个琴社。”

多年来,刘赤诚一直致力于古琴音乐遗产的发掘、整理和打谱工作,在其师徐立孙整理的《梅庵琴谱》基础上进行琴乐考古,并根据自己的演奏实践和生活感悟进行再创作,使得晦涩枯燥的琴谱变得更有感染力和冲击力,他还将自己平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只要坐在古琴面前,我的心就变得很沉静,不管外界环境如何,我都会全身心地投入,因为这时我的心里只有琴音。”

本报记者 李燕然/文 王从启/图

在安徽,有一个著名的梅庵琴社,创始人刘赤诚是诸城派第三代传人,自5岁习琴至今已有70载。昨天上午,记者见到了这位古琴大师,聆听了他与古琴的不解之缘。提到如何学好古琴,刘赤诚则直言人品第一。“首先要看学琴者的品质,品质不好则琴也弹不好。”

新闻推荐

千年古村现贼影作案30余起终落网

作案30余起终落网

歙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歙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