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由还给学生,不把功课表填满
在风景如画的黄山脚下,“徽文化”的发源地歙县,诞生了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他把毕生的心血献给了他所挚爱的国家、人民和教育事业,他的教育思想穿越了时空,至今仍闪耀着光辉。本期的安徽人文讲坛,讲席嘉宾左和平与我们分享了陶行知的故事。
接受西方教育 时刻不忘报国
陶行知天资聪颖,6岁时便得到私塾先生的启蒙。1906年,15岁的陶行知被英国牧师唐进贤免费收入崇一学堂学习,开始接受西方教育。而他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于是挥笔在宿舍的墙壁上写下:“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的誓言,以此明志。
1908年春,他考入杭州广济医学堂。本想学医来拯救百姓,但事与愿违,该校明显歧视非基督教徒学生。他愤然退学,回到徽州,随后考入了南京汇文书院,后进入南京金陵大学文科学习。在校期间,他关心时局,号召全校同学发出自己的光和热,报效祖国。1914年,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1915年,陶行知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陶行知留美期间和孙科、胡适都是同学。”此时的陶行知完全可以留美任教,但志存高远的陶行知却抱着“我要使全中国人多受到教育”的强烈愿望,婉拒老师美意,毅然回国。
推行平民教育 倡导男女平等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传统思想无形中剥夺了女子受教育的权利。陶行知为之不平而呐喊,“他与北大校长蔡元培相约,北大与南高师(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大学的前身)同时招收女生,成为我国国立大学男女同校之始。”
1921年中华教育改进社成立,陶行知被推选为主任干事兼女子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倡导中学也可男女同校,女同学在校享有和男同学平等的权利,为女子获得与男子同样的受教育权立下不朽功劳。
通过对城市和乡村的深入广泛调查,陶行知认为要彻底改变中国人的命运,必须唤醒民众的觉悟。他经过艰苦努力和精心准备,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平民教育运动。1923年,陶行知与晏阳初等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赴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
创办晓庄师范 实践生活教育
在1917年回国至1925年这八年的教育实践中,特别是在推行平民教育的运动中,陶行知敏锐地发现了乡村教育的薄弱。他认为解决乡村教育问题的核心是培养合格的乡村教师,必须建立乡村师范学校。于是,中国第一个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师范在南京北郊老山脚下诞生了,创办人正是陶行知。
1926年3月15日,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正式开学。在培养乡村教师的同时,陶行知把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付诸于实践。晓庄师范的校训:教学做合一。培养目标: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用一个字概括就是“活”的教育,其精髓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的老师、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赞叹道:‘陶行知是我学生,但比我高过千倍\’。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正是实践生活教育理论的光辉典范,其校训校风延续至今。”左和平赞叹道。
每日四问省身 提高学生素质
1942年,育才学校3周年校庆时,陶行知作了“每日四问”的生动演讲,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从德、智、体、劳4个方面自我检查对照,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
1946年1月,陶行知提倡开展社会大学运动。“社会大学运动表明,陶行知的普及教育层次已由初等教育发展到高等教育。”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与时俱进的,比如他提出“把学生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和“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不把学生的功课表填满。
本报记者 陶娜/文 王从启/图
J
嘉宾介绍
左和平: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陶行知纪念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陶行知纪念馆馆长、歙县陶行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歙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歙县徽州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Z
总结
在我看来,陶行知的办学境界与标准应该成为所有办学者、校长和教师学习的楷模。陶行知对现代教育最大的理论贡献是生活教育理论。他的“大教育”概念、开放的教育观对今天中国的教育改革具有特别重要的启迪,值得我们去传承、去发扬。他的那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和“爱满天下”的伟大情怀,更值得我们去学习。 ——左和平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近日,浙江省淳安县男子王圣水流浪到歙县,在一处山坳晕倒,被发现时奄奄一息。事发后,歙县民政、公安等部门对王圣水展开救助,医院抢救数天才脱险。歙县还组...
歙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歙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