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新探索状元故里谱新篇 记2020年黄山市普通高中历史教学研讨活动
□吴平
今年是安徽省历史统编教材使用的起步之年,为了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落实学科核心素养,11月9日上午,黄山市教科院携手百年名校休宁中学举办了题为“新课程、新教材、新课堂、新策略”的2020年黄山市普通高中历史教学研讨活动。活动分为三个环节:同课异构、点评交流、专题讲座。笔者有幸与两位黄山市中学历史教学的名师歙县二中孙洁老师和休宁中学胡宝权老师一起参与了点评环节,下面简单谈谈听过两节课后的一点体会和感受。
本次教学研讨的活动形式是“同课异构”,顾名思义就是同课内容、不同设计,所以同课异构的真正意义就在于通过相同的课文、不同的构思,展示不一样的精彩,进而推进教学方式多元化的探索。今天同课异构安排的内容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授课教师分别是歙县中学汪秀平老师和休宁中学柯文君老师。说实话这一课要想出彩难度很大,一是时间跨度大(916年-1368年),二是课本容量大,三是本课内容也是学术研究热点(唐宋变革论、元朝经济衰退论等等)。
两位老师的课让人如沐春风、如临秋水,真可谓“巾帼不让须眉”。两位老师都对内容进行了大胆取舍和有效整合,展示了非常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精美的课件、沉稳的台风、机智的应变、亲和的互动等等,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两位老师都选择以宋朝经济的发展为主线,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来建模,帮助学生梳理了本课的逻辑架构:经济发展(商业繁荣)→文化格局的变化、政府对商业的管控相对松动、商品和人员的流动加强、商人地位有所提高等→社会阶层流动加快→价值观念随之变化。她们都抓住了本课的重点和主线,因为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以宋朝经济发展最突出,社会变化也是以宋朝最明显,史学家钱穆先生认为“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所以宋朝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承上启下的转折时期,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
两堂精彩的课有以下亮点:
特点鲜明风格各异
柯老师坐镇主场沉着稳健、娓娓道来,汪老师则自信满满、激情四射;柯老师语言干净简洁,富有感染力;汪老师亲切随和,富有亲和力;柯老师立足于充分挖掘课本素材,理清材料之间的内在关联,汪老师则跳出教材,以香料视角建模进行拓展和因果联系,将本课内容巧妙串联,思路新颖。
落实核心素养体现新课程理念
两位老师都首先帮助学生建构时空观念,精心选择大量精美图片、典型材料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这种材料教学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实效,又有利于使学生意识到史料是通向历史认知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实证精神。紧接着一个个巧妙的设问,为学生指路,为课堂点睛,问题导向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还有探究活动的开展使课堂不再是老师的独角戏,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双向互动、教学相长。同时一幅幅精美图片的展示,也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精湛的技艺,激发他们爱国之情,体现了家国情怀的素养要求。
立足教材大胆创新
柯老师立足课本结构进行建模立论,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消化,很实用。汪老师大胆创新,以香料为视角,跳出课本建模,回归教材立论,角度独特,亮点突出,创新意识和突破自我的勇气,值得年轻人学习。
本次同课异构活动让我收获颇多,一堂好的历史课应该是什么样子?我觉得一堂好课既要实用易操作,又要丰富有思想。所以要想上成优课着实困难,因为想要创新,可能会因标新立异,导致课堂发飘;而固守传统,可能会因按部就班,导致课堂没有活力。记得李惠军老师曾说“好的历史课要有灵魂,应该是灵魂的追问”。所以一堂好课不能死气沉沉,应该是活的课堂,是能生长的课堂。因为一潭死水,鱼虾绝迹,波涛汹涌,才有蛟龙出没。而要想使课堂活起来,教师就要紧紧围绕课程标准和教材,精心构思,然后选择典型素材,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例如本课如能让学生通过情境设置犹如回到大宋王朝的感觉,在情景中串联知识点,拓展活动,延伸课堂,让学生充分参与,在师生、生生共同探究中完成本课学习。相信这样的课堂应该是一堂不断生长的课,因为你的一个“金句”、一个巧妙的设问、一个探究活动,可能就像一个石子,在学生脑海中拨开层层涟漪,就像一粒种子在学生心田生根发芽,日后必将长成参天大树,这也是此轮课改的题中之义。
总之,今天两位老师为我们进行了很好的尝试与探索,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同课异构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教学研讨还在继续,漫漫教学路亦苦亦乐,相信以此次研讨活动为契机,黄山市高中历史教学必将开创新局面,再上新台阶。
新闻推荐
立冬过后,大部分昆虫进入冬眠,休宁县号召茶农收回已粘满害虫的诱虫黄板保护生态环境,防止二次污染,并按每张0.1元予以补...
休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休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