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屋坑:擦亮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品牌

黄山日报 2019-09-09 00:52 大字

□本报记者朱西敏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苍穹之下,叠翠流金。周末节假日,往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流连忘返,农家小院,房净饭香……这些画面组成了石屋坑近年发展的缩影。9月4日,本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采访组走进革命老区休宁县汪村镇石屋坑,探访革命老区发展新路径。

石屋坑红色文化浓厚,是一块浸染革命烈士鲜血的红土地。但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产业单一,石屋坑村被列为市级贫困村。近年来,在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石屋坑着力筑牢红色文化根基,扩大红色文化影响力,不断完善游客体验,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修村级公路、建停车场、改土厕、铺旅游步道,全面整治提升乡村环境。

旅游基础设施的改造和提升,完成了皖浙赣省委驻地旧址、石屋坑红色纪念馆修缮,整理出了当年红军搭建的简易军棚、临时医院等遗址,新建了流芳亭、红色浮雕、烈士纪念广场等设施,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将石屋坑打造成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徽省廉政教育基地、黄山市青少年教育基地、休宁县干部党性教育基地,被誉为“皖南革命摇篮”。2017年,石屋坑村摘掉了贫困帽子,并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曾处“深闺”的石屋坑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旅游目的地。

“以前村里路窄、厕所多,到处臭烘烘的,现在石板路干净整洁,村子比以前漂亮多了!”村里一户农家乐老板娘张细女高兴地对记者说,“现在环境好了,来村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周末节假日经常都忙不过来哩!”张细女原本在家务农,看到村里红色旅游搞得红火,她便办起了农家乐,如今仅这一项年收入就在7万元以上。

石屋坑村的红色旅游火起来了,也带动了泉水鱼产业的发展。该村紧扣山泉流水养鱼产业发展,切实把乡村旅游转化为农村发展优势,优化农村产业发展环境,推广实施“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石屋坑泉水鱼养殖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王国鑫曾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一级视力残疾的他几乎没有劳动能力,多年来一直靠低保生活。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近几年,在政府的帮助下,他靠着养殖泉水鱼成功脱贫。“希望有更多游客来石屋坑玩,来买我的泉水鱼!”王国鑫看好石屋坑的旅游前景,对未来充满憧憬。

“在发展红色旅游之前,石屋坑村人均纯收入不足4000元,2018年达到了1.2万元。”村负责人告诉记者,“青山绿水和红色文化正在成为老区群众致富的金招牌。”

如今,石屋坑村将红色元素融入乡村振兴各领域,以自强不息、发奋图强的姿态,谱写出一首精彩绝伦的红色乡村进行曲。

新闻推荐

一批市政项目国庆节前将投用 26条城市道路放行通车 部分公共服务项目完工

本报讯记者近日从有关部门获悉,国庆前,合肥市一批市政项目将集中亮相。其中,26条道路放行通车,包括滨湖科学城15条城市道...

休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休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