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展芳华——记援藏教师陈燕
□ 记者 汪悦
从安徽黄山到西藏山南,有3000公里的距离。2017年9月,作为安徽省第二批“组团式”教育援藏人才,黄山市援藏教师陈燕踏入雪域高原,在山南二中担任高一5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期间,她牢记使命,克服困难,并在市级中学教师技能评比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今年7月支教期满后,陈燕积极响应号召,成为安徽省教育援藏第三批轮换教师,继续耕耘在山南教育事业第一线。9月6日-7日,记者联系采访陈燕,走进她的支教生活。
走上援藏之路
今年36岁的陈燕是休宁中学历史教师,2017年暑假期间,她接到学校群发的短信,当时安徽省教育“组团式”援藏黄山市有一个历史学科的选派任务,要求符合选派条件的老师积极报名参加遴选。接到短信后,陈燕有了一丝心动,希望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人生价值。
对于去遥远的西藏工作,陈燕并未对自然环境感到恐惧,相反,还有着一丝对神秘雪域高原的期待。“当时唯一顾虑的是,一去千里没办法照顾家里。”陈燕说,丈夫知道后对她说,“如果你想去西藏支教,家里会支持你的。”丈夫负责接送女儿,公婆负责一日三餐……就这样,安顿好家里后,陈燕放心地报名了。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克服高原反应
“刚来时,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不适应高原环境。”陈燕说,从合肥出发,经重庆转机,最后降落拉萨贡嘎机场。由于飞机晚点,她从清晨5点起床赶飞机,直到晚上11点半才到达学校安排的宿舍,仅仅休整两天就开始正常上班。旅途的劳累加上新环境的压力,使她的高原反应来得更严重,持续时间也更长,“那种整天脑子里有一根筋扯着、头昏沉沉又无法安睡的感觉很是难受。”
下半年,西藏进入旱季,大半年不下一次雨,空气十分干燥,“早晨起来洗脸,流鼻血成了常态,身上也会像鱼鳞一样掉皮,买了制氧机和加湿器也只能缓解部分不适。”陈燕说,慢慢的,适应高反之后身体没那么不舒服了,但爬楼走路也不敢快,因为行动一旦快了,立刻就会感觉心跳也快起来,甚至感觉心脏就要从胸膛里跳出来似的。
因材人性施教
据介绍,山南二中有近2000名藏族学生,因为大部分学生家离学校太远,学校采取寄宿式管理。
陈燕说,这些孩子的学习基础并不很扎实。以她的历史学科为例,需要根据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课堂教学,尽自己所能,克服教材的不足,以达成课程目标,“虽然大部分学生用普通话交流没问题,但在理解一些学科概念和教学内容时还是有些困难的,所以上课时我会放慢语速,尽量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题。”
由于大部分住校生只有放长假时才回家,一般一个学期只回家两次,其他时间都住在学校,所以陈燕要求自己不仅成为学生的老师,也要成为学生的朋友。课堂上她会对学生严格要求,课下作为大朋友和他们交流,给予帮助,“比如我所带的1717班,为让孩子少喝饮料多喝温水,我特意给班级购置了电热开水桶。”
遗憾却更自豪
“今年是我援藏的第二年,如果说第一年是对身体的考验,第二年就是对意志力的考验。”陈燕说,没有家人的陪伴,只有让自己忙碌起来才不会想家。和家人别离的时间里,每一次听着女儿在视频中哭着喊“想妈妈,要妈妈回家”,心中不免酸楚,“因为援藏,无法对家庭尽到责任,把所有的压力都放在了另一半的身上,也只能默默地对他说一声‘辛苦了\’。”
陈燕告诉记者,虽然在西藏工作期间无法照顾家庭是一种遗憾,但能参加并做好援藏工作,让她有一种自豪感,“我们来到海拔3600米的山南支教,但当地老师会到海拔更高、条件更艰苦的县乡支教。一程的山与水,一程的风与雪,一程的累与喜,执手同行,只为西藏的明天。这样的经历,一生珍藏!”
新闻推荐
事件:生活中,人们经常吃口香糖来清新口气、缓解压力。但是在骗子的手里,口香糖却成了他们诈骗钱财的工具。2016年2月23...
休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休宁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