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我参与高考阅卷
[摘要]——访当年高考阅卷老师于成芳
又到一年高考时,家住合肥望湖城的于成芳老人再一次勾起了心底里的高考记忆。这两天,他对报纸上、网络上的高考信息一直十分关注,尽管其最小的孙辈——小外孙女都已在广州一所知名音乐高校上大三了。现年74周岁的于老,对高考有一种特殊的情结。1977年恢复高考时,他以阅卷老师的身份参与了这一历史事件。
1977年高考:镌刻于心底里的记忆
6月6日下午,于成芳老人向合肥晚报、合肥都市网记者讲述了他的“高考情结”。
于成芳老人介绍,1977年,是我国教育历史上最值得纪念的一年。那一年,中断多年的大学招生考试在12月份恢复了。“我有幸参加了那一年的高考阅卷工作。当时是以地区为片阅卷,而徽州地区恰恰是在休宁进行。”当年的情景,对于老而言,仿佛就发生在昨天,“记得当年阅卷地是在刚刚开业不久的休宁招待所,从招待所大门到阅卷大楼有三道岗,真是壁垒森严。”
据于成芳回忆,那是他们阅卷老师多年后第一次聚集在一起,激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大有第二次解放了的感觉,“当时,一见面大伙儿有的握手,有的拥抱,有的喜极而泣,谈啊,笑啊,那场面真感人。”
说起当年的事,于老很多都记不起来了,唯独1977年关于高考的回忆,镌刻在他的内心深处。
于成芳至今还记得那年阅卷中的一些细节。他回忆说,在阅卷工作中我们经常能碰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卷子。
于成芳表示,对于能成为我国恢复高考的一名见证者,他感到很幸运。
盛夏阅卷:没有风扇和空调
1977年之后,于成芳连续三年都参加高考阅卷工作,除了对1978年的事情想不起来多少外,关于后两年的高考阅卷,于老至今还记得不少细节。
他回忆说,1979年参加的阅卷工作是在歙县。现在回忆起来感到后怕,也对不起两个孩子。“当时阅卷工作是在7月下旬,爱人回合肥照顾生病的岳母,我在休宁学校带两个孩子(当时女儿11岁,儿子8岁)。那时候县教育局来通知要我到歙县参加阅卷工作。”于成芳感慨地说道,那时候的人,一是组织纪律性强,二是工作责任心强,接到通知虽然有些犹豫,但最后还是服从组织决定,就把两个年幼的孩子丢在前不见村,后不见店的孤零零的学校里,只托付当地老师关照一下,就赶赴歙县参加阅卷工作。“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阅卷结束后回来听女儿说,在我离家去歙县阅卷期间,她每天要挑水拾柴烧饭,还要给弟弟洗澡、洗衣服。弟弟发烧生病,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现在想想感到内疚惭愧,感到亏欠孩子很多。”
关于那时候的阅卷场景,于成芳回忆说,当年在歙县阅卷是盛夏,条件非常差,没有电风扇,更不要说空调了。“我们阅卷个个汗流浃背,大家也不顾老师的形象了,人人都是赤膊上阵。晚上还要加班阅卷,回到住地,洗澡都是冷水冲一下,根本没有热水。可想而知,当年是多么艰苦。”
于成芳回忆说,到了1980年的第四次阅卷,条件就改善了很多。1980年7月,于老第四次参加高考阅卷工作,这次阅的是政治试卷。地点是在安徽农学院(现在已改名安徽农业大学),条件好多了,毕竟是在大学,虽然还住在学生宿舍,但是学校有浴池洗澡,伙食也很好。好像也不像第一次阅卷那样戒备森严,休息时间可以逛街了。
“记得有一次休息时间我出去办事,回来的时候,同事告诉我,有一个同学来找我,我问叫什么名字,他说是梅花鹿的梅,我想了半天也没有想起来我有个姓梅的同学,又怎么知道我在安徽农学院阅卷呢?第二天我回到岳母家,听我爱人说,鹿守珍同学来找过我。原来不是梅花鹿的梅,而是梅花鹿的鹿,是我同事说错了。”于成芳说起当年的点点滴滴,有时眼角仍掩饰不住笑意,那些细节、那些年的经历,都已成为七旬老人的温馨回忆。
当年参加高考:乘船颠簸一天赶到
现在的于成芳老人每天的生活很平静,晚上散散步,白天看看书、上上网、发发微信是其一天所做的主要事情。
一说起送考,于老又回忆起了自己当年参加高考的情景。他说:“我是蚌埠市五河中学1964年高中毕业的,当年我们五河中学还不能设高考考场,高考考场是在蚌埠医学院。那年高考是7月15日,我们14日清晨从家里出发,坐轮船,经过几乎一天的折腾,到了傍晚才到蚌埠轮船码头,下了船要马不停蹄往住地赶。住地离蚌埠医学院还有一段距离。
现在的高考,考场门口黑压压焦急等待的家长,是一道独特的风景。“那时候我们几个同学结伴而行,吃饭,住宿都要自己安排。根本没有大人陪伴。”于成芳说,那年考试正是盛夏,酷暑炎热,考场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一场考试下来,每个同学都是汗流浃背,汗水几乎要把试卷洇湿。
考试结束,于成芳就和同学们乘船回五河,沿途经过长淮卫、沫河口、临淮关、黄家湾、毛家滩、新集、安淮集等站,每到一站就有同学下船,大家就一起送到甲板上,唱起了电影《怒潮》的插曲《送别》,“送君送到江水边,知心话儿说不完……”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至今难忘。
□合肥晚报 合肥都市网记者 李京鹏 文/图
新闻推荐
□记者吴玉莲文/摄休宁县山斗乡山斗村的程红福,2004年独自前往浙江义乌闯荡,经过多年摸爬滚打,他开办了自己的企业,年产值超过8000万元。2015年底,他做了一个看似疯狂的决定——把工厂搬回老家山斗村...
休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休宁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