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黄村
第一次踏访休宁黄村是在流火的七月,今年再次踏进黄村,是在滴翠的四月,万物复苏,树木葱茏,或浓或淡的新绿如织锦般无边无际地蔓延,鲜艳的映山红,雪白的野蔷薇将山乡村野打扮得分外烂漫。车子沿休五公路前行,在离合福高铁线100米处往右拐就进入了黄村。村人都姓黄?我带着问题请教长者。长者告诉我“黄村为黄氏家族聚居地,他们的祖先于元代迁移于此,居斯者皆姓黄。”
爬上一段不高不矮的坡,有凉亭屹立路中央,这是通往村中唯一的道路,穿过路亭,一条赭红色的村道赫然出现眼前,这条村道皆由细麻石交错铺就,平整宽阔,两旁皆有卵石镶嵌。
走了十几步,有碣石立于路边,上书“进士泉”。欣然前往,俯视两尺见方的泉池,水尤清冽,寂然无声。水上漂浮着些许枯叶,周围虫吟鸟鸣,分外清幽。
看罢“进士泉”,继续前行,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颇有桃花源的境界,数间徽派建筑老房子点缀其间。环村皆山,青山绵延,不是十分高耸,是典型的江南丘陵地貌。沿村道步入村中,见一开阔平旷地,这里曾经崛起一座旷世徽派老宅——荫馀堂。1997年,因“荫馀堂”漂洋过海落户美国波士顿而声名鹊起、蜚声中外。如今屋去地空,只留下一些记忆的残片。转入异国他乡,如果房子有故园之思,它是否会忆起建它立它的古徽州?这样想着转入了另一间古宅——进士第。这幢建于明嘉靖年间的老宅,它的主人是嘉靖进士黄福。府第占地面积790平方米,规模宏伟,气宇轩昂。门楼上“进士第”三字正楷端庄,翘角飞檐,瑞兽翘首,令人遐想联翩。上次到此,进士第正在全面修缮未能成行,今天修缮完毕,大门洞开任由游客参观。转入屋中,顿感古朴肃穆。这是一间宽大的四进五开间古老建筑,前后四进依次为门楼——门屋——享堂——寝楼。二十多根需合抱的立柱矗立屋中,莲花状的础石和硕大的房梁上下相望,无不让人猜想这座房子里曾经有过的荣耀。端坐于“光裕堂”中,仰视着天空,如金色瀑布的阳光从天井上方倾泻而下,照临着青苔厚厚的墙角,那一刻,恍如隔世。在进士第中转了一圈,仔细端详,细细思量,这样走着足足二十分钟。进士第后门是一爿菜地,碧绿的菜畦映衬出灰墙黑瓦的古朴与凝重。
从进士第出来,径直前往附近的“中宪第”。中宪第一侧紧临一条水渠,渠水潺潺,绕转屋角。这渠水是联络上、下黄村的动脉。渠水上坐落着两座小巧玲珑的石拱桥。栏杆和栏板都雕着祥云和莲花图案,好一个小桥流水。一位年长的老师带着五六个学生在这里写生。这些孩子年龄从四五岁到十几岁不等,他们或抬头瞻望,或埋头速写。不知这些新时代的孩子能否写意出这座老房子的沧桑过往。
转过一道山梁,茂林修竹,阴翳蔽日,有如步入第二道山门,过“泰隆桥”,就进入了上黄村。“黄村小学”就在道旁。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百年名校。校史记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曾两次访问黄村小学并写下一副对联:‘知君所学随年进,许我重游到皖南。\’时任教育部长的朱家骅也赠‘桃李争辉\’墨宝一幅。”古老的徽州大地上,自古以来便盛行“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文风,如今黄村小学依然保存着“勤谨”的校训,为学之道重在勤劳,勤快也。学校围墙外,青山对峙,松柏森森,不远处有一池沼,呈弯月形,这是上黄村的眼睛,“树阴照水爱晴柔”,池沼一旁杨柳依依,随风摇曳,一旁水田万顷,波光潋滟。正值插播首季稻的时候,三两个农民立于田中,弯腰俯身,小鸡啄米般莳秧。“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诗句将春播写得饶有情趣,意蕴深远。站在黄村小学门前,眺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我似有所悟。“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唯俭与勤。”“进士第”中为何高悬“光裕堂”匾额?《三字经》曰:“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为祖先增光,为后代造福也。昔时黄村进士以黄福为代表,历史上中进士人数达12人之多,堪称进士村,创造了流芳千古的人文佳话。我想如果没有古黄村儒雅的耕读文化的熏陶,没有纯朴的民风民俗的浸染,怎么会成就如此的辉煌?重访黄村,我读懂了黄村浓厚的文化底蕴。
“因为一栋老房子漂洋过海,这里蜚声中外;因为一座旧学堂百年遗梦,这里人才辈出;因为一幢大祠堂穿越古今,这里卓尔不群……”这就是我在黄村看到的全部,两度踏访黄村,一个久久挥之不去的追梦情结。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胡利龙报道4月27日下午,由宣城市委书记韩军、市长张冬云率领的宣城市党政代表团来黄山市考察。市委书记任泽锋,市长孔晓宏,市委常委、秘书长、统战部长周天伟,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肖善...
休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休宁县这个家。